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散文哲思
重新思考:我该如何生活?

重新思考:我该如何生活?

作者: 夜莺Louisa | 来源:发表于2020-09-15 11:40 被阅读0次

    自从上一期疗愈课结束之后,我进入一种思考,这种思考也是一种喘息。创业满两年,开创的课程,尝试的新领域,可以说是慢慢走入正轨,沿途中还不断地挖掘很多的可能性。

    我的灵动赋能疗愈课,是从俗世中进入一个抽象的、精神性的隔离区域,10多位朋友在不同的地理位置却又在同一个灵性场域中共同生活21天,从而让我们在这个停顿之中获得对自己更多的认识,而我对大家的期许是从此以后在自己身上生长出一股自愈的能力。这一期课程结束之后,我陷入沉思:生长出一股自愈的能力,那然后呢?在这之后又该以何处为方向?

    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疗愈最本质的意义。

    疗愈,它肯定不能是一次性的效果,它应该像是一个原动力的按钮,当这个按钮开启了,它会不断地生发出能量,让这个人越来越热爱生活,创造出生活的质感。这份质感不是要进入某个高层次的圈子,也不是要发挥出自己的天赋成为瞩目的人物,也不是住上宽敞的房子、用上高档的物品,而是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生活的美。

    我不知道是自己的思考所导致一些相遇还是这颗种子在走过一些路之后到达了适合发芽的契机,这个方向在这些天的沉思和阅读中越来越清晰:

    所有的疗愈所要面向的方向,是扎根于生活,把生活的每分每秒过得有质量,过得踏实。而这份质量和踏实需要学习和践行“美”。

    美,是一个很大的范畴,而我觉得最基本的,最容易的,最和我们分不开的便是生活本身。我们所有的疗愈最终都要落实到生活上。看一个人的生活状态便可以看出一个人得到疗愈的程度。

    我越来越喜欢一些只是呈现而不多说话的人。呈现带有一种静默,这份静默里所涵盖很多语言无法企及的部分,因为凡人的语言很多时候让事物的本质产生歧义。

    这份静默可分为很多方式:一个家的摆设,一份食物的制作,一件衣服的缝纫,一张照片的拍摄......这些静默多数都只是行为,不带言语的行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创作”,我们能感受到背后那位作者的心绪。这些心绪所带出来的气氛,是一种包容、接纳和安在。当人进入创作的状态,最先体现的就是自然形成的“禁语”,因为他们的表达都在创作中完成了,言语已是多余。

    如果一个人还只是停留在不停地说的层面,特别是对外在现象发表诸多意见的时候,这样的人其实还没能做到包容、接纳和安在。某些现象在他们那里还是出现了“同意”或“不同意”的分化,从而要表达出自己的观点。疗愈到核心层面之后不再需要去对他人的行为表达自己的同意或者不同意,喜欢或者不喜欢了,而是接受他人有他人的活法,直接呈现自己对生活的态度,美的感知,全然地活在美当中,也邀请他人一起来鉴赏、享受和创造美。

    这份思考在近期阅读的书籍中越来越得到确认,同时也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做事方式。这些书籍基本都来自日本的作者,关于生活美学的范畴,例如整理、园艺、陈设布置等。之前为了加固写作的技能,多数是阅读小说类作品,而现在我觉得自己需要习得更多扎根的方式,在每日的平常生活中做到有品质,哪怕是洗一个碗,擦一个灶台,扫一个角落,都要带着对品质的追求来做。我发现,当我把注意力落实到这些平常的东西,我生发出一股对未来的勇气。这股勇气是实在的,它不再是飘于空中,它让人对生活更加有信心。有时候会想,如果我能习得这样的扎根方式,不管未来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迎接一个孩子,我是否能够更加从容?也就是说,当我享受每日平常的生活,会为我成为母亲这件事带来信心。

    这股实在和信心又让我对其他的面向产生了新的认识。比如,我们的工作、事业的追求,这些名利,它们是多么不堪一击。这些不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追求应该是一份宠辱不惊的心,平静从容地面对每日的生活,并在每日生活中呈现出美。

    呈现美,是需要温度和灵性的。一些在经济上很富裕的人,即使家中的摆设、所吃的食物、所用的物件价格是最昂贵的,如果它们没有融入一个人的创造力和温度,那它只会是一些物质拼凑起来的空间,没有人文气息。反过来,呈现美并不依赖经济条件,它依赖的是创造力和与之同步的心。

    如果我们的追求没有落实到呈现美的方向上,比如一个人忙忙碌碌工作后回到家,和自己的家、物件没有连接感,他便没有一个可以落下来的支点,一直都在飘着,也就是没有归属感。

    归属感让我们和世界有联系,不然我们生存在哪里呢?一个虚无缥缈的地方?而那个地方又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又活生生地需要一个地方睡觉,需要吃一些食物,需要面对一些人?

    扎根,突然觉得这个词让人感动。它需要一股回到当下的能量,而创造美、感受美、呈现美,就是能够把这股能量激发出来的渠道,当这股能量被激发,它又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力去获得更多展现美的方式。

    扎根,那从哪里开始?

    从自己的家开始。哪怕它是租来的,或者是寄人篱下。

    静静地坐在家里的一个角落,看着这个家,它够整洁吗?它是否需要一点植物的点缀?从这一步开始。

    没有哪个地方比这个地方更适合我们创造了。我越来越觉得,事业上的成就、成果只是生命的一个面向,真正沉淀下来,生产出更多的爱,是如何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如何享受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的琐碎,并把这些琐碎做到极致。

    于是,在过去两周里,我开始慢慢践行。

    收拾后的客房

    我把厨房、客房、客厅都重新整理了一遍。清理了多余的物品,更新了东西的摆设,看着空出来的空间,有一种从容感。

    在整理和陈设方面,我非常喜欢日本人的收纳方式,因为这个国家的一些房子并不会很宽敞,在有限的空间里要生活得有条理着实是需要心思和智慧的,久而久之我们便养成了一种习惯——我在使用的同时也要呈现出一定的美感。

    收拾后的客厅

    阅读安藤雅信的《美与生活》,他说:“从日常中看见非日常。首先是每日寻常生活,然后才有非日常。”

    当我们怀着一颗追求质感的心来做这些琐碎之事,它不再是琐碎,而是一种艺术,像书中所描述的“美的碎片”,“会让人们反观日常生活,像暗夜里的星辰,留下隽永之光”。

    人们往往误以为“质感”就是和金钱挂钩,以为越贵的东西越有质感。我却认为,质感是来自于做的人和事情之间的连接,使用者和物品之间的交流。一件事情,它可以在被完成的过程中成为一种滋养;一个物件,它可以在被使用的过程中会散发出一种气场。这气场里融合了使用者和物品之间的默契。它无需昂贵,就算是一个木勺子,经你的手反复地使用,使它变得光滑,露出纹理,它就开始散发出质感了。当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建造自己的家,我们会变得空、实、在。

    空,即是少,它让我们获得更多的空间。这个来自念头层面,也来自物质层面。当我们的物品少了,头脑自然也会非常敞亮,不再紧绷;当我们的念头少了,我们对物质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少,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从而让我们容易满足。满足了,就无求了;无求了,便无烦恼了。

    实,即是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需非得要画一幅画,跳一支舞,唱一首歌才是艺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说话,就是实。

    在,即是心在,我们的心必须要和所做的事情是同步的,是接纳自己手中所做的事的,这件事才会滋养我们。如果我们的心是对抗的,我们永远都是在消耗能量。

    变成了空、实、在之后,我们又会怎样呢?

    它会引领我们达到很多我们无法预料的地方。这些地方未必是让我们获利,或者让我们一夜成名,它的引领都是无目的性的,获得了之后也依然要保持这股无目的性。安藤雅信说,创作的动机需要纯洁。

    卖出的第一幅画《奔》

    上周我卖出了人生的第一幅画。在画这张画的时候并没有带着要售卖的心理,我也提醒自己哪怕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再高,以后能画得更好,都不能带着售卖的心理来画。它必须是毫无目的性的,能有人愿意购买,那纯属于意外的收获。

    从创作的角度上看,当我们追求生活的质感,带着发现美、创造美的心态来处理生活之中的事情,一切都变得有艺术性了,你之前苦苦想要达到的境界可能悄然无声地就已经达到了,因为在追求的过程中人是高度纯粹的、专注的、活在当下的。

    思考到这里,我也有了答案,疗愈只是一个让人们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口子,它只是一个引领,它的最大意义是让我们持续地热爱生活,享受其中,散发出爱意,并永无终止。

    “如何生活”虽然有了答案,接下来最难的就是践行了,这将成为我新的出发点,由此所带来的践行体验也将会成为日后课程的一部分。

    热爱生活是一个人开始沉淀的标志。他们会越来越少言,这份少言并不是孤傲和清高,只是他们省去了很多无必要的表达,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呈现方式,这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交流。这种交流所席卷过来的人与能量是无法估量的。谁会知道哪天我铺好的床铺会遇上什么样的客人呢?谁会知道哪天我研发出来的素食会遇上什么样的食客呢?谁会知道哪天我整理好的沙发会遇上什么样的拜访者呢?一切都会因为追求“美”而有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而我不着急,我在原地生产美,我相信蜂蝶自然会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新思考:我该如何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tzx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