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追求“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我不想等到七十岁才有这种心境。
学生时代,看了《傲慢与偏见》、《乱世佳人》后被里面有钱人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和我妈说以后就要过那种有庄园、有管家的日子,我妈说瞪了我一眼说:“你还想过剥削阶级的日子啊!”要说最了解我的还是我妈,知道我不过是想想罢了,直到现在也没过上这种日子,庄园我已经放弃,但是请个训练有素的阿姨我再努努力,多发展几个职业,有生之年还是有可能实现的,那样我就可以每日喝喝茶、会会客、看看书、写写字了。
你追逐“名”吗?
不用说,谁没为上大学努力过?直到今日我们不再上学也还是要买比其他地方每平米高出一大截儿的学区房,周末奔波在各处的兴趣班,你也许看淡了功名,但不能看淡孩子的前程。君不见为上名牌学校各地父母大显神通创造条件跨省花式参加高考?
我感觉在自己的求学经历中,高中是最乏味、最没人情味、最泯灭个性的阶段。一个班七八十人,经常有插班生,连人都认不全,毕业照上面密密麻麻的小脑袋,毕业后除了住宿的女生其他人我很快不记得了,根本没时间关注。
你追逐“利”吗?
除非家里有矿,谁视金钱如粪土吗?按照马斯洛的说法咱得生理、安全、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一层层的升上去。现在一生下来衣食住行都不愁,大家都奔着第三个层级去了。
但对于我们国家的古人是个例外,人数还不少,直接从零级升到了四、五级,典型的比如海瑞,老先生做官前后都是一贫如洗,但一心造福百姓、报答国家,连一直在背后支持他的胡宗宪都不给面子,并且始终视死如归,早早给自己准备好了棺材,每次上朝前都把这当做人生中的最后一次和家人告别。这是儒家思想的力量,现在什么思想在发挥作用?别瞎想了,做先富裕起来的那一部分吧,不要拖平均工资的后腿。
你向往“从心所欲”的自由吗?
我就想过那种淡然的,心平气和的日子,遇事张弛有度,顺其自然,能主控自己的生活。为了这种生活从现在起我要设计未来的走向,比如之前考的证、现在学习写文章,目的是打造自己的ID,多几项生存的技能,实现财务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有同样想法的女性,女性的觉醒年龄越来越早。
前天看了老舍的一本自传,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结束前,那时年轻人也有试婚、同居的行为,那时中国学习西方也有二三十年了,有大批的留学人员回国,必定受到各种先进思想的影响,而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也在,那个时候的文化呈现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对比现在我只想说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自由、美好的时代,网络更给了我们各种机会接触跟多的人,去探索这个世界,望每个女性都不虚此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