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参加了语文教研组活动―古诗教学。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三节古诗课;第二个环节是教研室人员评课;第三个环节是专家讲座。
第一位和第二位老师讲的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两位老师上的都不错,但我重点说说车飞老师的课。车飞老师在上课始就告诉孩子们读诗要做到“声断气相连,音断意相连。”他教导孩子们怎么样去读,并给孩子们做示范。另外在做练习的时候,车老师还用符号标出来字读音的长短,更好的让孩子们读出水平。当然孩子们也没有让他失望。
向古诗更深处漫溯―文化理解视域下的古诗教学就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读的也带劲、特别的好。
另外,车飞老师让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比如你觉得莲叶、荷花怎么样时,你能想到哪些词语形容莲叶、荷花的?一位女同学说:“我觉得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车老师马上对她说:“你昨天肯定读过《爱莲说》,真不错!”在课的最后环节,又有一位同学说“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老师又再一次说:“你肯定读过《爱莲说》”。
就这样,我觉得这位同学回家一定会去找《爱莲说》这篇文章。她一定会读熟这篇文章,知道大意。有可能她还会背诵。从长远来说,她以后在文言文方面可能会有发展。所以老师的一句话对孩子会产生终身的影响。
最后,我觉得车飞处理不错的地方是,他让孩子们充分理解古诗,孩子们又发表过不同的看法后,让孩子们拿出笔写下来。(假如你来到这,看到这么美的景,你会写什么?)这时我也想写,可是只写了几句:
蓝天白云与绿叶荷花交相辉映,真美,此刻我不由的想到了唐代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也是这么美的景,一辈子呆在那也乐意。或许像陶渊明那样过一种田园式的隐居生活也不错。
他在最后问问题,为什么送别诗没写送别,只写景,还把好多首送别诗展现了出来,最后引出“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手法。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向古诗更深处漫溯―文化理解视域下的古诗教学最后一位老师上的课是“诗仙的月亮情结”,通过李白的一首首诗:《古朗月行》、《月下独酌》、《静夜思》、《峨眉山月歌》、《关山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老师整堂课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间接的形容不被重用的李白的一生。听完了这节课,我的一个想法是我要读一读几位大诗人的传记。
每一次的活动都让我有所收获和提高,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唯一的方法是去做,因为行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