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析逻辑
我对社交产品的分析逻辑如下:
1.产品定位
2.关系链:
身份:真实/匿名、角色
关系链:社交意图、如何建立(关注、加好友)、关系链强弱(强联系、弱联系)、社交内容、社交行为
社交圈:形式(动态、群聊、兴趣圈子)、封闭与开放、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3.媒体内容:内容如何产生、聚合、分发
二、飞聊与微信、即刻的区别
1.微信
微信是即时通讯工具,张小龙在年度公开课上一再重申。即时通讯就是社交,工具组合形成平台,也可以说微信是基于关系的社交平台,先有关系,再有内容/工具。其中内容指微信公众号、看一看;工具指微信支付等产品服务。
越来越多人在微信感到社交压力,微信作为国民社交工具,社交压力的来源在哪呢?
首先是建立关系链,因为临时性需求,加了越来越多半陌生人甚至陌生人作为微信好友,微信不再只是熟人社交,越来越多半陌生的关系链融入进来,但这种临时的关系链是种弱联系,难以维护,半陌生人大多逐渐成为陌生人。
其次是社交圈,也就是微信的朋友圈,社交圈应当是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陌生人的融入,使社交圈的独立性打破,即使在发朋友圈时可以手动给好友打标签、指定好友可见或不可见,但标签与标签没有明显界限,一个人身上可能多个标签,产生标签越来越多,如何给陌生人打标签的问题也产生了。
并且随着好友越来越多,指定好友可见或不可见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想想看一个场景,你想在工作时请假出去玩,发了美美照片结果忘记屏蔽某个老板了,是不是后悔不迭,于是汲取教训下次再发朋友圈前,你都要细数屏蔽哪些人,是不是本来想发照片的好心情都被消磨了?
2.即刻
即刻是一个兴趣社区,而不是社交软件。社区与社交的区别是:
第一,社交就是联系人,更偏于通过人消费内容。而社区则是通过内容找人,或者说通过内容才去和一个人建立联系。
第二,社交是加好友模式,即1对1,是种强联系(必须双方成为好友才能联系);社区是单向关注/双向关注模式,即1对多,是种弱联系(双方没有互相成为好友也能联系)。
第三,社交中人与人是平等的;社区具有中心化属性,包含内容生产者与内容消费者两大角色,为了培养KOL用户,更突出粉丝数量、荣誉勋章等。
第四,社交的生态模式是通过关系链提供内容/服务工具等;社区的生态模式是通过内容生产、聚合、分发,吸引内容消费者,培养KOL用户,其核心是内容,因为内容是用户社交的起点。
从内容聚合和内容分发上来看,即刻聚合内容的方式是兴趣圈子,但只能官方把控圈子建立,主要基于兴趣圈子、社交关系链分发内容。
3.飞聊
飞聊是一个内容社区+即时通讯工具,虽然有即时通讯工具属性,但作为新生社交产品,如果不靠颜值兴趣匹配等,用户没有社交的理由,很难冷启动,基于头条特有的内容优势,飞聊还是需要内容冷启动来吸引用户,所以飞聊的模式是先内容,后关系。飞聊像是即刻与微信的综合体,飞聊与微信、即刻的区别是:
第一,从用户身份来看,用户在不同兴趣小组里可以展示不同的头像和昵称,即可以展示不同的人设。
第二,从关系链来看,由于同时兼具社区+即时通讯,所以拥有强、弱两种关系链,微信和即刻的关系链是是强、弱其中之一。同时由于公共主页、兴趣小组的开放性的,用户可以基于内容消费建立关系链,微信是没有的。没有官方推荐的好友关系链,这与即刻相区别。
第三,从社交圈来看,兴趣小组是非中心化的,去掉了社区中心化的属性,没有粉丝数量与荣誉勋章等,这是即刻没有的。社交圈包含兴趣小组、群组,可以自定义设置为公开的,可以搜索到,社交圈更开放,而微信的群是相对封闭的。
第四,从媒体来看,对于飞聊和微信来说,人与媒体是剥离开的,通过另一种内容载体实现内容生产,飞聊的内容载体是公共主页,微信的内容载体是微信公众号。对于即刻来说,人就是媒体。
公共主页与微信公众号不同点在于,内容生产与分发上,公共主页是官方推荐,而且暂时不能申请;微信公众号是相对封闭式,基于好友关系链或搜索进行分发。内容沉淀上,公共主页的内容沉淀在好友动态,微信公众号内容沉淀在聊天列表的订阅号与服务号,以及看一看,即与朋友圈的内容隔离开。与粉丝的关系维护上,公共主页直接打通了即时通讯,即通过公共主页可以直接加粉丝群。
三、飞聊的优势与不足
社交产品核心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建立社交关系。以及建立社交关系后,如何把社交圈的联系性和独立性做好。
基于以上分析,飞聊的优势与不足为:
(一)优势
1.兼具即时通讯与社区,通过开放式内容消费,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关系
2.关系链上,半陌生人与熟人泾渭分明,减少社交压力。熟人是加了好友的人,陌生人可以通过兴趣小组发消息,不用因为临时性需求加好友,并且只能看到用户在小组的内容。这种半陌生人关系,在陌生人与熟人之间起到过渡作用
3.社交圈独立性较强,有利于建立多面人设:个人动态和兴趣小组动态隔离,不同兴趣小组的动态隔离,个人信息在不同兴趣小组可修改,都利于个人多面人设的建立。
4.KOL用户的粉丝关系维护更便捷,有利于后续商业变现:KOL用户通过公共主页沉淀内容,公共主页直接打通了即时通讯,用户通过公共主页可以直接加粉丝群,更有利于与粉丝建立联系,以及以后在服务、生活等方面的商业变现。
(二)不足
1.社交圈应当是相互联系而又彼此独立的,社交圈过于独立的问题是社交圈的联系性减少。个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交圈展示全面的人设?比如我想分享,既想给好友看,又想给一个兴趣小组看,就不得不发两遍。
2.难以维护多面人设(组与组、组与脱离于组的个人)。比如我与好友同时加到一个组,我可以在组之外查看好友个人动态,但难以获取好友发在小组的动态,我如何与好友共同参与到兴趣小组讨论中。
3.公共主页的服务作用不够完善,目前都是官方引进的KOL用户,不利于有输出内容能力的个人申请。
(三)建议
1.小组的动态和个人动态可以互相同步,维护社交圈的独立性与联系性,
2.小组中强化熟人关系,增加好友动态
3.完善公共主页的服务能力,增强内容、工具上的服务能力,以更好维护与粉丝关系,增强KOL用户变现能力。并开放公共主页的个人申请,培养自有KOL用户,而不是单纯从头条其他产品引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