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巨变

作者: 静修家庭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7-11-17 21:14 被阅读14次

    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会有一种自恋的情愫,无论她是贫穷还是富庶。

    “我的家乡是松嫩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小时候写作文常用的开头,表面看这是比喻句,而实际却是高度夸张。

    我的家乡根本就不是明珠,它如同一块土坷垃,掉在地上看不到,没有任何特别之处。然而,它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东北农村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土坷垃到夜明珠的嬗变。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这句歌词真实的描写了家乡的特点。

    我的家乡地处东北平原,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我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初,我对家乡的回忆就是一部家乡改革开放的历史。

    小时候,全村人都过着集体生活,分十几个生产队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因为是大帮哄,生活节奏慢,大家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人们鞭打着老牛慢吞吞地耕地,一到夜晚整个村庄因为没有通电陷入一片漆黑,除了偶尔传来几声狗叫,了无生气。

    那时,家乡是孩子们的乐园。爸爸妈妈去生产队劳动,孩子们就去广阔的田野里玩耍。春天看哥哥们在树林里打鸟,夏天去清澈见底的小河里抓虾,秋天在金黄的麦田里捉迷藏,冬天在银白的雪地里打雪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责任制在我的家乡推广开来。我也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每次回到家乡都能看到惊人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村里的土平房逐渐被红砖房取代;牛马下岗进了屠宰场,机械化生产越来越普遍;荒山荒涂被开发成良田,粮食产量在逐年提高。

    在我外出读大学的那几年,家乡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有时放假回家,我竟然觉得家乡是那么陌生。

    有几次去野外寻找童年的回忆,均是失落而归:村旁的小溪干涸了,小河变臭了;树林越来越少,再也看不到狐狸和野兔了;村民买了汽车,不用的秸秆焚烧,家乡的空气也变味了。

    更可怕的是,村里种甜瓜、西红柿、黄瓜的农民自己从来不吃,喂养的肥猪、笨鸡也专门卖给城里人。我追问缘故,妈妈叹了口气,告诉我:现在种蔬菜的都用药,养肥猪的喂饲料,再也没有放心菜、放心肉、放心奶了。

    我没想到家乡变化背后竟然是这么沉重的代价,生活富裕了,却没了青山绿水,物质提高了,道德却严重滑坡。

    从那以后,每每回到家乡,我少了一份亲近,多了一份担忧。

    可喜的是,十八大以来,我的家乡和所有的农村一样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

    家乡修了宽敞的马路,安装了路灯,建了文化大院。农民业余时间不再是摸小牌、打麻将,而是白天学传统文化,做志愿者义务美化环境,晚上扭秧歌,跳广场舞,丰富文化生活。

    村里成立了两个农业合作社,推广无公害绿色食品种植技术,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的粮食蔬菜没有市场了,广大村民从转型生产绿色食品赚取了更高的利润。

    终于,我又找到了小时候家乡的味道。妈妈告诉我:家乡的小河又变清了,有鱼了,你又可以约上伙伴去扒虾了。

    我知道,家乡经过改革开放的后的高速发展,已经从阵痛中有所领悟,顺利实现了转型,一定会在党的惠农政策下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

    妈在那里,根在那里。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是爹娘,农村是家乡,我爱这生我养我的土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巨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ls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