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满圈的疫苗问题,直接触底道德底线。很多东西,似乎已经不是单一凭法律,或者道德观可以约束和威慑的了。
正好手边在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一本年代久远的社会学小书,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来一些概念,现在读来,大部分并不过时。乡土,不是乡村,中国社会具有乡土性,这种特性会慢慢和新的社会形态相融,慢慢消逝。但它不会完全消失,因为它不是全然的不好,落后。“礼治”和“法治”并非水火不容。
这本书上有一段,我觉得很适合用来解读最近的疫苗事件,蛮合适的:

根据《药品管理法》所处的三百多万罚款,表面上的惩罚实质上却成了一种保护。
感慨过后,还是回到这本书,这是一篇读书笔记而已。

从全书的构成来看:“乡土性”这种意识形态形成的前提 — “乡土性”的形成 — “乡土性”的弊病 — 礼俗社会从“礼治”向“法治”过渡的困难 — 理性的需求
*乡土本色*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我上大学的时候,家里已经不靠种田谋生了,行李里奶奶也用红包袋塞了一包泥土,家乡的土。以至于整个大一,每次摸到箱子里的红包包,或是坐轮渡过黄浦江,我就犹豫,该不该把它扔进去以保证“不会水土不服”,又着实担心会不会因此变成“往黄浦江投掷不明物体污染水域的危险分子”而屡屡作罢。这种风俗于我,已经不知从何说起,只觉得是个麻烦。
这种想法当然会慢慢消逝,但是改变固有的世俗观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传统伦理道德的敬畏还是应该有的,纯法理的社会,难免淡薄。这一章作者的观点似乎过于绝对了。
*文字下乡*
用了两章,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文化下乡不代表知识下乡。
书里有两段话,精辟总结了其中的盲点:
“……在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否则多开几个乡村学校和使乡下人多识几个字,也许并不能使乡下人‘聪明’起来。”
“……如果中国社会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
*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群系中发生意义。
比如在第一章中提到的“熟人社会”,就是这种社会格局的一个具体表现。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这类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障碍。熟人社会一直都是这样,现在仍然是。如今有“生于斯,死于斯”观念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这种熟人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现在大城市里的第一代漂儿,即使工作体面,有车有房,仍然逃不过心里不熟悉的惶恐,最简单的一个:老人小孩生病,找不到人打招呼,总觉得心里没底。因为在老家,认真寻摸起来,几乎半城亲戚,无论做什么,惯性找人“打个招呼”,以求安心。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
—— 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
出发点:“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家族*,*男女有别”*
也都是在说明“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要被遏制着……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礼治秩序*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法律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维持礼的这种规范是传统。
礼的养成通常用“克”,“约”来形容,这是我们现在提倡“遵法守法”所欠缺的,不是特定权力加之于个人,而是主动服从于成规。
“大无畏”是一个中性词,不受约束滥用是很可怕的。
*无讼*
这章用举例的方式,阐明传统乡土社会对“讼”的排斥态度。
而当“讼”成为坏人手里的一柄剑时,法就成了包庇作恶的工具了。
*无为政治*,*长老统治*
和“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的实质
*血缘和地缘*
“血缘是身份社会基础,而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是一次社会性质的大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名实的分离*
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要它变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
*从欲望到需求”*
“欲望经了文化的熏陶可以作为行为的指导,结果是印合于生存的条件。社会变动的快,原来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带来生活上的满足时,人们发现了欲望并不是最后的动机。生存的条件是动机,要依需求去做计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