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割据丨府院之争2-5

作者: 甄玺 | 来源:发表于2018-07-15 09:46 被阅读440次

第二章  军阀割据

第3节  府院之争

一、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职,3月10 日在北京就职,又逼南京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开始了中华民国史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北洋政府,是北洋军阀政府的简称,指中华民国前期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晚清北洋军阀为主导的、被国际承认的中国中央政府。自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首任正式大总统后形成。与之并立的是孙中山等为代表的国民党在南方成立的广州军政府。

1925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并且由蒋介石领军北伐,直到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同意加入国民政府,完成短暂的形式统一之后正式结束。

袁世凯死亡之后,因没有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北洋军阀分崩离析。各路人马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这段历史又称北洋军阀时期,

北洋,一般是指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1895年12月,袁世凯由军务处大臣荣禄等奏派,扩练驻天津小站的定武军,后更名为“新建陆军”,故称北洋新军。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张勋等军政要人都是袁世凯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的学子。这些人相继掌权,所以统称其为北洋军阀。

袁世凯之后的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

另外,还有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各路军阀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纷争渐起并不断诉诸武力,从而进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二、府院之争

所谓"府院之争","府"即总统府,"院"指国务院,"府院之争"即总统和总理之争。北洋时期的府院之争有两次,一次是黎元洪总统和段祺瑞总理之争,另一次是冯国璋总统与段祺瑞总理之争。

1、第一次“府院之争”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副总统黎元洪依法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祺瑞却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元洪分庭抗礼。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与黎元洪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又发生争执。

1917年2月3日,因德国声称“不限制潜水艇作战”损害了美国利益,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同时美国不希望中国参战,中国参战会给使日本进一步控制中国。但日本与英法俄等国达成协议以后,极力拉拢中国参战。对此,北洋政府的大总统黎元洪与国务院总理段祺瑞发生激烈的争执。

段祺瑞为解决扩充军队等问题,决定亲日,立即与德国断交,并与之宣战。而黎元洪为加强对国会的控制,接受美国的立场不同意参战。3月4日,段祺瑞亲率阁员到总统府,请黎元洪在对德绝交咨文上盖印并交国会通过。黎元洪以事关重大、还需慎重为辞,拒绝盖印。

段祺瑞愤然离去,当晚即宣布辞职并离京赴津。黎元洪想乘机改组内阁未能成功,在副总统冯国璋等的调解下,只得妥协。3月14日,宣布对德绝交。

5月,亲美派黎元洪与亲日派段祺瑞,围绕是否对德宣战发生公开冲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为了参战借款,以便购置军火,扩充实力,决意对德宣战。4月25日,段祺瑞召集“督军团”到京举行会议,还组织流氓、乞丐、军警包围国会,胁迫黎元洪和国会通过“对德宣战案”。遭到国会拒绝。段祺瑞便以督军团的名义要求大总统解散国会。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黎元洪则在国会的支持下免去段祺瑞国务总理职务。但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段祺瑞不承认黎元洪的免职令,准备以武力迫使黎元洪下台。

“府院之争”已达白热化。皖系军阀及其追随者纷纷独立,直系副总统冯国璋保持观望。黎元洪迫不得已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原是清朝的江南提督,在南京与革命军负隅顽抗,战败后退守徐州。袁世凯死后,张勋在徐州成立北洋7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势力扩充至13省,时刻以复辟清室为念。收到黎元洪的诏令后,张勋以13省盟主的身份,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三千"辫子军"北上。

张勋入京后,威逼黎元洪解散国会,辞去总统。黎元洪拒绝,遂逃入日本使馆避难。7月1日,张勋正式宣布溥仪复辟,改民国六年为宣统九年,一切恢复清朝旧制。张勋自任首席内阁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康有为也积极参与。

孙中山在上海发布讨逆宣言。段祺瑞在天津组成“讨逆军”,张勋的“辫子军”一触即溃。复辟闹剧仅仅12天就草草收场。黎元洪辞职,副总统冯国璋继任。第一次“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2、第二次“府院之争” 

冯国璋任总统后,段祺瑞以再造民国的"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讨伐段祺瑞。

段祺瑞提出辞职。冯国璋于11月25日下令准免,请出王士珍署理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王士珍是袁世凯时期“北洋三杰”之一,号称“王龙”,另两人为“段虎”即段祺瑞、“冯豹”即冯国璋。

12月2日,段祺瑞策动“北方十督”曹锟等在天津举行督军团会议。联名电请冯国璋明令讨伐西南。冯国璋只得又任命段祺瑞为参战督办。此时,西南军阀陆荣廷提出恢复国会,停止湘粤进兵和拥护冯国璋继任总统,作为取消两广独立的条件。

12月31日,“北方十督”曹锟等发表通电,坚决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皖系控制的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选举正式大总统,企图"合法倒冯"。同时,奉军入关"兵谏"。皖奉联合,冯国璋不得已,请出段祺瑞再次出任国务总理。

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1918年10月,冯国璋总统任期届满,段祺瑞指使安福系议员选徐世昌为总统。

中华民国成立后,虽换了五任总统,但从未举办过新旧总统交接典礼。10月10日,新旧总统举行交接仪式。冯国璋由居仁堂到怀仁堂,与徐世昌同向国旗三鞠躬。礼毕,冯国璋即迁出公府,退居地安门私寓。

但广州军政府发出通告,称徐世昌是伪总统,并宣布广州军政府代行国务院职权。

段祺瑞,字芝泉,曾用名启瑞。生于安徽合肥,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三造共和"。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36年病逝,行政院决议国葬段祺瑞。灵柩运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后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小河边上:👍👍👍
  • 云端一梦l:午风吹,阳光照,你这么有文采,我怎能不点赞!💐💐💐🌷🌷🌷

本文标题:军阀割据丨府院之争2-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pa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