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回家的路上,我们一家人讨论孩子考试的事。爸爸调侃地说:“成绩出来了吧,你这也不说一声,这是逃一天算一天啊。” 孩子没有说话,等到家以后,孩子就抱怨,爸爸不相信她,爸爸对她没信心,总是怀疑他是不是能学好,让她对学习都没有兴趣了。刚说了几句的时候,爸爸默不作声,孩子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孩子爸爸脸上挂不住就生气了。噼里啪啦老实不客气地说了孩子一顿,最后以孩子不敢再吱声作为结果。
这长争论以爸爸的气势凌人,孩子的悄无声息结束。
孩子气鼓鼓地回到自己的学习室,准备写作业。我走过去和孩子聊几句,让孩子平复一下心情,效果很好,孩子很快平静下来,开始写作业了。
爸爸坐在客厅踱来踱去,抽烟叹气,最后来到孩子的学习室还在说那件事。
你看,看似吵赢了架的人却并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相反看似吵输的人却很快能调整心态,进入下一件事。
这可以看做是补偿机制吗?如果不是的话,接下来就是了。
爸爸还想继续说自己的道理,孩子也说自己的心情。看起来都很委屈,亲人之间哪里来的公道一说 。
看这父女两一来一去又快吵起来了 ,我赶紧出来圆场:“你们两人都有自己的问题,我并没有觉得爸爸说过什么不合适的话,如果有,那晚上那些话,我认为是开玩笑的”。
孩子说:“你们天天和我开这样的玩笑,我不喜欢。”
我说:“好的,我们知道了,以后不说这样的话了,每一个人接受能力不同,所以我们不知道你会对这些玩笑话这么敏感,如果你感觉不舒服,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而不是抱怨。”
孩子说:“那我和爸爸道歉,我受刺激了,才那样说爸爸。”
爸爸一颗不安、焦虑的心终于得到了安慰,接着说:“哦,那我也向你道歉,我们以后不这样说你了。”
接着,便是一派祥和家庭气氛。爸爸对孩子加倍的耐心和温柔。
这个是人际关系中的补偿机制。
这让我想到了人体的补偿机制。当我们玩游戏、看电视、吃零食的时候产生多巴胺,是奖励机制,让我们沉迷其中,不可自拔;而我们健身、运动、游泳、自律的时候产生内啡肽,是补偿机制,让我们感到身心愉悦,给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相比之下,内啡肽的获得更加艰难,却更加持久,不仅有来自自身的补偿效应,还有来自社会的奖励机制。比如:减肥成功会带给自己成就感、满足感,来其他人的认同感。
但是,我们总是习惯于短视地对待得到和失去这两个问题。遥远的获得再多也比不上眼下的小利,而此刻的痛苦远远比未来的灾难更难以忍受。
还有在哪些的补偿机制呢?让我们再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