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作者: 露露爱文艺 | 来源:发表于2023-09-05 16:13 被阅读0次

一笑作春风老师,在她的书《一曲流水红颜寞》中写到:

“见识过深挚的爱情,便会对比自己先前的浅薄,这是一个人在爱情中的成长。遗憾的是,这世间有许多人始终在浅薄的层面上徘徊,不自知、不自省,这样的人,即便是谈过一千次恋爱,也无法成熟起来。”

这千古宝黛之恋,也并非一开始都那么传奇。那“似曾相识燕归来”的一霎惊艳,原来,只是一段炙热情感的“起兴”,可说是一种“定调”。而这情也深深,雨也蒙蒙的深情挚爱,却要历经世事磨难,方才能直抵人心,才叫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叹人间,美中不足,这宝黛千古奇缘,终成了曹公笔下【枉凝眉】中谱写的一场美丽的悲剧。

其实想来,爱情,并非都是终虚化的结局,才叫人意难平。有时候,一霎永恒,更叫人“不思量,自难忘”。

何必满眼盯着结局的是好,是歹?只要好歹一场情真,一场意切,一脉款款,媚眼风流。

难怪一代“词圣”——苏轼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中华民族,本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那刻在骨子里的对于春花秋月、镜花水月的唯美神往,和诗意想象,亦是构成了华夏民族的浪漫多情的文化根基。

爱情,永远是构成人类最浪漫、最美好、最唯美的炽烈情感。自古便引得多少文人墨客径相着墨挥写。而历经爱情过后的婚姻家庭,便是对这种最真挚情感的升华。

三毛曾说:

“爱情如果不落实到穿衣、吃饭、数钱、睡觉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里去,是不容易天长地久的。”

所以,有时候,婚姻非但不是“爱情的坟墓”,而且是使爱情更为长久的根基和底层逻辑。就连三毛与荷西这样的神仙眷侣般的爱情,也被三毛笑说是经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浸润”之后的升华。

与自己真正走进婚姻殿堂中的那个“共枕眠”之人,多少人能读懂婚姻中的那份不易与艰难呢?可以说,婚姻家庭,本就是人间的一场堪称“奇迹”之发明,叫两个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阅历的独立的人,就那么完全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本身,对于人生就是一种修行。如若没有拿出今世最大的勇气和毅力来做一场“神仙”,又如何才叫人品得那爱情中“不羡鸳鸯,不羡仙”的完满之爱呢?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的,如果没有这份勇气和决心,甘愿不要赴一场婚姻的“炼狱”,而只安心做那个肆意洒脱的自己,才叫不枉此生……

所以,《诗经》——桃夭,有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愿这“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美,来点缀最诗意浪漫的人生!

相关文章

  •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诗经》的《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

  • 一曲《桃夭》,歌尽女子的一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周南·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

  • 偷空瞎掰诗(一)

    桃之夭夭 然后逃之夭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

  • 8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志行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2018-04-15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2018-07-16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速图桃花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2017-07-22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 古风|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th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