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鲁迅产生极大影响的书。早年在日本留学时,他就阅读了此书的日文译本《支那人气质》。鲁迅笔下的中国人民族劣根性,一部分源自于厨川白村对日本国民性的批判,一部分是受此书的影响。在他去世的前一个月,还再次提到这本书:
其实,中国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的,缺点只在有些人安于“自欺”,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涂,误认他为肥胖。妄想既久,时而自己也觉得好像肥胖,并非浮肿;即使还是浮肿,也是一种特别的好浮肿,与众不同。如果有人,当面指明:这非肥胖,而是浮肿,且并不“好”,病而已矣。那么,他就失望,含羞,于是成怒,骂指明者,以为昏妄。然而还想吓他,骗他,又希望他畏惧主人的愤怒和骂詈,惴惴的再看一遍,细寻佳处,改口说这的确是肥胖。于是他得到安慰,高高兴兴,放心的浮肿着了。
不看“辱华影片”,于自己是并无益处的,不过自己不看见,闭了眼睛浮肿着而已。但看了而不反省,却也并无益处。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的对,变革,挣扎,自做工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今译名《中国人的气质》 作者 亚瑟·亨·史密斯(明恩溥) 译者 张梦阳 王丽娟
这本书的作者亚瑟·亨·史密斯清末到中国传教,定居中国几十年。这期间,他对身边的中国人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最终写成此书。
书的结构一目了然,每个章节都用短小篇幅介绍一个中国人的特征,时时感到国人之可怜与可恨一体,可笑与可悲混杂。
作者把中国人最重要、外国人最摸不着头脑的特征列在第一项:面子。
在做任何事的调解时,和事佬都必须在正常规则之外考虑双方的面子。一旦正确理解了“面子”所包含的意思,人们就会发现,“面子”这个词本身是打开中国人许多最重要特性之锁的钥匙。
正因为对面子的重视,中国人天生具有戏剧天赋,习惯以戏剧方式进行思维,唯其如此,才能体现尊严(所以中国人的尊严十分脆弱,例如网络上的讨论常常离开主题捕捉言辞中莫须有的不敬)。对中国人来说,永远不是事实问题,而总是形式的问题。不是一切出于“本心”的自然流露,而是为了“撑门面”而“装模装样”,即“做戏”“瞒和骗”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正是鲁迅所深感忧虑的,他说中国实际是个“文字的游戏国”,“一切总爱玩些实际以上的花样”,不仅是“戏剧化”,更是“游戏化”了。
不得不说这位传教士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十分惊人——对“精确”的漠视,至今深植于中国人思维方式里。摘录部分有趣内容:
还有一件与测算长度有关的稀奇事,即从A到B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从B到A!在中国,欧几里得的公理“与同一量相等的量彼此相等”也已不起作用了……与此类似的是,“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一公理在中国也不能成立。
分布在一座城市周围的几个乡村,离城里从1里到6里不等,但每个村子都可以叫"三里屯"。
造秤的人徘徊于街上,根据每个客户的偏好在秤杆上镶上秤星。每个买卖人至少有两种秤,一种是用于买的,另一种是用于卖的。
无所谓精确,就大家都是“差不多先生”。凡事不求甚解,美其名曰“难得糊涂”。大家语义含糊、逻辑不详、论据朦胧,深得中华遗产之精髓,以之为美,死抱不放。
几乎每个特征都在佐证乔治奥威尔的“双重思想”在中国古已有之。25章以“诚信”为例专门描述了这一特异功能。如《春秋》中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实为赤裸裸的撒谎。中国人的历史,其实是隐匿真相的历史。秦晖就曾撰文论述:历史进程中真正关键性的,还是“社会思想”而不是“典籍思想”。此社会思想不仅是有别于精英的“民间思想”,也包括精英们通过“行为”而不是通过言论著述表达的、往往对社会实际影响更大的那些思想。
作者最后总结说,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智慧,不是耐心,也不是实际性,而是人格和良心。——但是这两样东西,一直以诗文传世啊!读之热泪盈眶激情满怀,行之满口胡言瑟瑟缩缩…
当然,由于作者是个传教士,为中国人开的药方是开放改革,接受基督教文明。不喜欢这种论调略过就是,重点是其中现象,虽逾百年,犹数之历历。不如就听鲁迅先生一言:
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爱生自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