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生活的品质,由内而外
“20岁的时候追求款式,30岁的时候就应该追求生活的品质。”一部电视剧里的台词,看着平淡无奇,却也透着生活中的道理。记得自己在大学时期,看着那些五彩斑斓的时装杂志,就觉得奢侈品离自己很远,似乎也没有必要,满脑子都是一切凭实力说话,没实力的或者喜欢炫富的人才需要满身的名牌来包装自己。等到大学毕业,刚踏入工作岗位,仍然对那些名牌服饰无动于衷,始终坚持衣服也好、鞋子也好、包包也好,那些大牌无非就是贴了一个标牌,关键还是要自己喜欢,穿着舒服,搭配的好就行。这样的理念一直在自己的心里没有改变过。直到有一次和闺蜜聊天,回忆起大学的日子,又说起如今的生活,聊起如今大家对物质的要求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感等等,慢慢地发现,原本心中坚持的一些想法,其实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自己回到家后,看着书房、衣柜,还有摆放着的乐器,心中思绪万千。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除了在家呆着做些自己喜欢的是,练练琴,还会独自一人到外面街头走走,去商场里购物,到书店里看看书;也会和他选家餐厅,一起享用美食。在做这些事的时候,心里一直想起和闺蜜聊起的话题:尤其是女人,到了30+的年龄,经济条件允许等情况下,就应该要追求生活的品质了,好好打扮自己,对自己好一些,否则等到四五十岁才意识到这一点,到时候自己又因为年纪上去了,不舍得花这些钱,那岂不是亏大了!” 乍听这话时,自己觉得有些“唯物主义”,可慢慢地,通过不断审视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回想起自己最近在购物时对服饰的质量和款式要求,以及在选购居家用品时,自己也越来越讲究品质的保障。或许,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追求生活的品质了。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对物质方面的追求=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虽然这样的说法不能说是错的,但个人的,理解至少不全是。就像《三十而已》里的剧情:住在高档小区里的王太太,为了撑场面,买了一幅画-莫奈的《睡莲》,挂在了客厅。当时还对新住户顾佳说:这是真画,毕加索的《向日葵》。名校毕业的顾佳当时就无语了,又不好当面反驳,只能看着王太太的背影,带着些许同情的眼神离开,或许顾佳心里除了不甘心,也有对王太太的些许可怜吧。的确,当人穷的只剩下钱时,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而这种悲哀也是因为对物质的极度追求,而忽略了自己内心深处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久而久之,内心就陷入了极度的空虚中。可当自己意识到这种空虚的可怕之处时,再想去填满这些空虚时,似乎有些“悔之晚矣”了。
或许自己不想在将来的一天,陷入那样“空虚度日”的光阴里,所以,现在闲暇之余总会做些事情,比如亲手完成几幅纸雕作品,每隔一段时间读些有深度的书籍,静静思考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又或是练练琴和歌唱,让音乐治愈内心的一些烦恼和忧郁;还会像现在这样码码字,将心中所想有所表达。这些,其实都是在精神层面充实自己的方式,不为名不为利,只希望待自己回忆往昔之时,不会只剩下家中的摆设和服饰,而是有更多生活中的小故事和成长经历,值得去回顾。
所以说,生活的品质,应该是由内而外的。精神层面的富足,通过物质层面的一定满足,来表现出对生活品质多元化的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