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否具有从事教学工作应具备的素质?”“在教学活动中,我做得如何?”这样的问题,即教师对于自身专业能力、素质及表现的综合考量与自评。
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表现进行持续、自觉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客观认识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并立足优势,设法弥补不足,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发展教学自我,此时积极的专业自我尊重就形成了。教师的专业自我尊重是一种评价性的专业自我体验。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其自我评价主要属于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发展教师专业能力的强有力手段。以积极的专业自我尊重作为基础,在长期的专业实践与锤炼中提升教学的品质,是教师教学自我发展的必由之路。自我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意识和能力,激发其内生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成长。
深刻了解自我,就需要经常察己、自省,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审视自己,如同对镜自照,看得到自身的亮点,更细览自身的瑕疵。一个人唯有无止境地自我追问,对自己的观察才能不断深入,对自身现状的把握才会理性、客观。“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自省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自身的优点和劣势,从而让优势为自己筑梯,让劣势给自己铺路,最终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教师认知自己、评价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要认识自己的专业长处、专业成长方向,要找到自己能够拿得出手的那一样,确定自己的成长目标,把“拿得出手的那一样”打磨得熠熠生辉,让自己在这一方面出类拔萃,变得不可替代。其次要认同自己。一方面要认同自己这样的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的重要,看重自己。另一方面要认同自己现在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职业的神圣,没有真正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永远不会有伟大的老师。
实际上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调整自己目标的过程,就是校正和修订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总结和学习让自己不断提升的过程,就是历练和锤炼让自己日益走向成熟、走向卓越的过程。
叶澜教授认为,教师是从事点化人之生命的教育活动的责任人。“点”是点拨、开启,不是直接告知,这需要智慧;“化”是转化。没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就不可能有新的教育世界。教师也只有将创造融入自己的教育生命实践,才能体验这一职业内在的尊严与欢乐。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因自己从事工作的性质而自卑。教师平凡但不庸常。自尊自爱是教师发展的心态前提。
经过工业文明锻造的教育将知识条块分割,采取最为经济的“制式化”的模式开展教育。这种教育注重传授“确定的”知识,推崇“标准化”评价,缺乏培养质疑和反思的精神。因此,教育就是要让人们学会“穿越确定性的群岛,在不确定性的海洋中航行”,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教会人们面对不确定性,引导人们反思和质疑,防止盲目和短视,并且能够勇敢自由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须自重。
美好生活既非苟且生存,也不等同于诗和远方,平凡的生活也可以是美好的。技术的进步提高了我们生活的水平,却未必能带来美好生活,正如网络促进了信息交换,也滋养了“宅文化”和“键盘侠”,消费升级鼓励我们要善待自己,我们买到最新的电子产品,最智能的汽车,却是用996和快餐换来的短暂满足。美好生活不等于“更多地占有”,物质享受的增加也不断滋生着精神和道德的病态。是时候让“智慧”回归了,至少要摆脱肤浅、轻佻、消费主义的毒害及金钱的权力。教育的作用虽然有限,却可能推动思想的变革,而这正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所以,教师须自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