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现在有多人对高考制度有意见,或是多少人对高考经历感到痛苦。
然而如果我们将历史的指针拨到1977年,那么所有的不满,都会成为喜极而泣,所有的痛苦,都会化成苦尽甘来。
十年“文革”,直接导致了十年间高考的停办。
所有希望通过公平考试进入大学,接受高等知识教育的愿景全部破碎,只要学生的“成份”有问题,那就意味着和大学教育彻底分道扬镳。
而《高考1977》这部电影便讲述了“文革”后,中国第一次高考的前夕。
如果将该片和《活着》、《霸王别姬》这些同样关于文革事件的历史电影相比,《高考1977》显得冠冕堂皇。
尽管它所讲述的历史时间只有几个月不到,但是事件的发生按部就班,没有闪回补充,也没有个人写照。
在这部电影中,更多的是宏大的历史和宏大的人物,比如影片中录音机播出高考报名条件的消息时,画面“恰如其分”地展现出燎原的火焰,直白而单调的声画蒙太奇组接,让影片的韵味的确少之又少。
然而抛开精致、韵味、深度这些艺术电影常有的特质,只将《高考1977》作为一部纪录式的历史题材片观看,却可以获得极大的共情效应和历史冲击力。
作为即将走进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人,在三本批次并入二本、文理分科要变成“3+3模式”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文革结束伊始,中国的青年人所面临的机遇。
那时候的年轻人,不是在嫌弃高考消耗他们的自由时光,而是会在最短的时间里,翻阅大量的参考书目;
也不是将高考当做一个应付家长和老师的无谓过程,而是将高考报名的机会和权力,都视作改变人生的唯一机遇。
影片中的人物是些在北大荒开垦农场的知青,当有上大学的机会时,所有人都铆足劲儿全力争取。
因为在1977年高考制度下发之前,中国青年人上大学的唯一渠道还是群众推荐、组织审查。
为了能够走出北大荒的穷乡僻壤,到家乡或者外面的大世界去,这些知青有的甚至选择扛三百多斤的打包来争取群众的投票。
然而当知青们从火车工友阿三那里得知消息:
大学招生制度可能会改革,那些“不安分”的知青们开始纷纷期待着高考的重新开始,甚至为了准备考试,知青张国强和阿三一起去被查封的图书馆“偷书”。
这种看似颇有幽默的黑色片段,其实却将那个封闭而又压抑的时代吹进了一股子新鲜气来。
在那个年代,不仅是阶级成份决定一切。
更为窒息地是,“知识”成为了有毒的代名词,接受知识,等同于吸食毒药。
然而当广播、报纸纷纷传出高考自由报名的通知,是否意味着北大荒的知青们拥有改变未来的权力呢?
依旧不能,农场的领导老迟成为了最大的阻碍。
作为一个军转干部,老迟只希望所有的青年人都留在北大荒为农场土地奉献一生。
所谓的“高考”、所谓的“大学”,都是和他无关的“旧时代的产物”。
他决不允许自己的部下抛弃农场,拥抱知识。
所以影片主要的戏剧冲突便是老迟代表的旧思想,和知青们代表的新思想之间的冲突。
张国强可以为了自由报名的权力绝食两天;
陈琼的父亲为了她能参加高考和老迟正面冲突,甚至制造假文件。
《高考1977》在此处让一种最为荒谬的历史禁锢,去挑战当下公认的知识获取权:
落后成为理所应当,愚昧成为民族必然,而青年们急切创造未来的渴求,竟然成为一场不合理的“造反”。
这种在当下不能体会的荒唐和忧愤,继续推动着影片的发展。
如何打破老迟顽固的思想,影片选择了亲情。
当老迟看到陈琼那“反革命”的父亲,为了让陈琼可以参加高考,不惜制造假文件;
以及当听到她父亲为绝食抗议的张国强义正言辞时,老迟作为具有决定权力的党政人物,终于放开了阀门,让这股时代的新潮可以喷涌而出。
他同意了所有参加高考知青的报名申请,甚至还为差点错失考试机会的张国强发送电报为他报名。
孙海英饰演的老迟如同历史浸泡下的老树根,当冰原还未解冻的时候,历史的惯性让他丝毫不能放任手下的根须肆意生长。
然而一旦旭日初升,他明白了自己错误的“常识”后,他饱含热泪地让所有根须都能生根发芽,四处开花。
《高考1977》没有热忱于表现“高考”的过程,也并不在意高考后深远的影响,而是如影片中所说的:
决定恢复高考这件事比高考本身更为重要。
老迟为什么极力压制知青的愿景?
知青为什么会因为没能力高考企图自杀?
陈琼这个“黑五类”女孩为什么会在和父亲的相认时表现出憎恨和留恋?
所有历史挤压后的苦痛,都通过高考这件事得到宣泄。
而这种宣泄出来的民族忧愤,才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地方。
《高考1977》甚至并不需要多少复杂而巧妙的叙事手段,它只用在如记流水账般地讲述那个时代的各种困境,便足以让所有当下的观众重新评估“高考”这一苦涩的话题。
因为当我们看到那些呼着大气,奔跑在东北辽阔雪原上的青年男女,他们哭着、急着希望赶上通向高考的火车时,不仅潸然泪下。
可能很多观众颇为奇怪,实在赶不上火车,参加第二年的高考也可以啊!
然而情况并不是如我们想的那般简单,如果真的只是再等一年,那倒也还情有可原。
然而在那个翻天覆地的年代,政策的变化往往令人猝不及防。
能开放一年的高考已经是大慈大恩,下一次高考还要等多久?
甚至是:还有没有下次高考,这些事情都无法确定。
这就是《高考1977》这部电影中那群知青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在当下甚至被诅咒为“噩梦”的机遇。
现在没有人会为了失去一次高考机会而要死要活,正如1977年高考前夕,所有青年人会因为失去这样一个机会而抱憾终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