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长的路上,我一直有很多疑问:
比如,为什么长大成人许多年后,许多儿时的记忆都全然不记得了,但还是会常常记起小时候第一次得奖学金,兴高采烈低拿回去给妈妈,却遭到了她的指责和怀疑?
比如,为什么在女儿三岁时我就火急火燎的想给她做英语的启蒙,但我越用力,却效果越差,不仅没起到任何正面作用,却造成了负面影响,真的是好心却办了坏事?
比如,每次带孩子出去玩,她要的东西,到底是应该说要就买,还是要讲清楚道理分次买或不买?遇到那种我能力不足的东西时,我到底该怎么拒绝她?由此延伸出来的问题是,对于孩子的需求到底是该及时满足还是应该延迟满足?
今天无意间看到的一本小书,解答了我上面的全部疑惑。书的名字是《当我遇见一个人》,它还有有个副标是“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起初完全是被标题吸引,点进去。看着看着,却发现这是一本很好读、很有意思的小书,内容不长,读起来很快。这不,今天节前最后一天,安静的坐在电脑前,几个小时就读完了。
读完最大的感受是,它解答了我一直以来的几个很大的疑惑。
01为什么一直对儿时那一次母亲的指责耿耿于怀?
是的,那一次事情发生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我因为成绩考的好,获得了老师的全校表扬,并得到了人生第一笔奖学金——10元巨款,无比兴奋的拿回家给妈妈,试图得到她的夸赞和表扬时。
妈妈却劈头盖脸的指责:人家不说是20块吗,你怎么还藏了10块钱?
那一瞬间,我被骂愣住了,呆呆的愣在原地问:20块?怎么会是20块?
妈妈接着回:刚那谁谁谁(附近邻居家的小孩)放学回来都跟我说了,是20块,怎么到你这儿就是10块?
我无力解释,那一刻泪眼模糊,嚎啕大哭。
妈妈看我这样,一脸嫌弃的接过钱,很不耐烦的说:“算了算了,10块就10块,哭什么哭。”
后来我慢慢长大,儿时的绝大多数事情我全部忘记了,但不知怎的,这件事却像烙印一样烙在我的脑海里。每次想起,都会觉得很难过。
很长时间以来,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甚至怀疑自己,妈妈对我挺好的,是不是我太小气,对一点小事就耿耿于怀?
但今天看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因为妈妈当时和我的那种相处关系就是“情感逆转型”的。
这种方式就是,母亲总是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
最常见的,比如孩子表达自己的悲伤,父母会列举自己为孩子的所有付出以证明孩子应该感到高兴和感恩,而悲伤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错误感受。
根据书中的介绍,心理学上父母与孩子的四种互动模式:
一是共振互动型
二是以母亲为中心型
三是无关反应型(当你是空气)
四是情感逆转型(反人类情感)
其中,第一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很多家庭未必能做到。其他三种都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阻隔。
02为什么对女儿英语启蒙,越用力,越起反作用?
这里其实就是犯了一个错误,采取了“以母亲为中心型”的相处方式,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的心理。
后来,当我给女儿启蒙失败后,我反思自己的行为,我发现,说到底,在英语启蒙这件事上是我因为自己曾经没有学好英语,曾经在这方面吃过亏,就总是想着女儿将来也会在这方面吃亏,就总是想早早的采取措施规避这一切。
但我却忘了,女儿的人生是她自己的,学习也是她自己的。我不能把我的意志强加在她的身上。
所以,我放弃了,开始一切顺其自然。并由此长了教训,开始在她学习上真正的以她为主,尊重她的想法。
03对女儿要玩具的需要,到底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这本来也是我的一大困惑,但也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答案是:及时满足。
为什么?
因为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需求经常被批评、被刻意延迟满足,他的成年可能走向两个极端,一是成为压抑自己、不敢表达自己意愿、害怕拒绝别人的老好人;二是用物质填补内心的空洞。
书中告诉我们,孩子越小越需要给他及时满足,孩子长大才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在婴儿期的小宝宝当他渴了饿了、身体不舒服、微笑哭泣时,都在等待着母亲等亲人的情感回应,回应越及时孩子对世界越充满信任,信任一旦建立起来,孩子深信自己的需求会满足,也自然会自由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会学会等待。
最后,最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提出了给孩子丰盛人生的几条建议,值得我们思考并践行:
(1)听见孩子的欲求;
(2)及时回应;
(3)诚实回应;
(4)无条件给予。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如果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