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二人生平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孟子和孔子首先,从两人的性格来看: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自然要以身作则,要别人大气,自己就得是个敦厚的儒者长者。他将恭敬的习惯一以贯之,他要让年轻人少走弯路,对年轻人的教诲总是不厌其烦、极富包容之心。他是老师,也是长者,所以,脾气暴躁的子路都会受他的影响,并拜他为师。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在那个时期诸侯们相互交战,百姓流离失所。百姓的血流在他的眼中,哀号回荡在他的心中,他以解民倒悬为己任,一直在为“民”疾言厉色的说话。这种豪迈之气令人动容!
孔子像第二,虽都主张“仁政”,但两人的立足点很不一样。比如在对待“君”的问题上,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忠”,无论这个“君”多么差劲,也不能做“乱臣贼子”动手把他杀掉;孟子认为,杀掉商纣那样的独夫民贼完全符合“仁义”:“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在他看来,“仁”亦是“人心”,怎么来解释呢?可以概括为:与人民同乐、有同情心(老吾老以及人老,幼吾幼以及人幼)、同等对待(民为贵,君为轻)、用贤臣(为得天下仁者谓之仁)。 孔子注重“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虽继续传承“以仁为本”的思想,但是他也强调“舍身取义”,写道:“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能正因如此,从这个时候起,一波勇者就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
孟子像第三,两人的等级观念不同。作为宋国公族的后裔,孔子始终不忘自己是“殷人”,赞成“礼不下庶人,刑部上大夫,”主张“贵贱有等,衣服有别”,以“从大夫之后”为荣,注重身份地位的差异,等级观念很重 。而孟子的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随母亲三迁透露出他幼时家境的贫寒,这样的生活环境使得他的等级观念远比孔子淡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都道出他人格独立的“大丈夫”气概,表明了他作为文人的铮铮傲骨。
统而言之,二人的性格形成与生长环境有关,思想主张与自身经历有关,等级观念与所处阶层有关。但,不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对后代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因为他们的儒家思想中都含有一定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值得我们吸纳。
——何怡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