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墨
在《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以小说为例》讲座中,张老师提示大家,小说文本细读,主要有四个主要维度: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言语风格。讲座中,他以《猴王出世》《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详细展开讲述“人物形象”这一维度。
案例一《猴王出世》
板块一:默读,梳理故事情节
教材中,学习提示有两个问题:“1 石猴是从哪儿来的?2石猴子是怎样成猴王的?”这两个问题比较简单,大约15分钟就能结束。
解决了学习提示中的问题,张老师带领学生,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那么多猴子,为什么唯独这只猴子成王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开始了“批注,探究领袖气质”的学习。
板块二:批注,探究领袖气质
张老师出示了学习提示:
3 跟着张祖庆老师,探秘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二)学生批注以前,教师打开投影仪,把文本投射到屏幕上,示范批注。
独立批注
学生批注的过程,就是他们沉下心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如果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课堂就变成了老师与优秀生的对话,看上去行云流水,实质上没有触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既要密不透风,又要疏可走马。批注时,表面看课堂是安静的,实质上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批注后,小组交流。此时,教师提供思维导图给学生:中间一个大圆,写上“石猴”;四周若干小圆,在小组交流时整理石猴的特点。
学生会不会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不是有效,关键在教师的引导。在教学设计中,张老师提供了思维的支架——思维导图这一工具,给学生提供合理的帮助,奠定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
学生依据交流,汇报:
3 跟着张祖庆老师,探秘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二)汇报时,张教师除了对学生发现的石猴的特点做出肯定,还追问:为什么这么写?
写了什么,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什么这么写,是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剖析。张老师的追问,引导学生发现了文字背后的秘密:字数一致,结构相同,富有节奏美。这样,让学生触及到语文的内核。
我的听课笔记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关键词:活动能力强、人际关系好、适应能力强、随遇而安、勇敢、身手敏捷、威严、博学、口才好、身先士卒、为人着想、细心、稳定军心、把握大局……
板块三 统整,提炼石猴品质
学生发现的石猴特点非常多,思维处于发散发展状态。怎么统整呢?此时,张老师出手:
如果让你在黑板上,只选三点,你认为石猴之所以为王,最关键的品质是什么?小组讨论,按照重要性,依次标出123,并想一想,这样排序的理由。
这样,“抓大放小,抓核心”的学习策略,渗透到教学中。
案例二《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这篇选文中,有很大的篇幅描写王熙凤的外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浓墨重彩处理这一部分。张老师的建议是:只要学生读了这部分,明白王熙凤的穿着珠光宝气,一副贵夫人的打扮即可。
3 跟着张祖庆老师,探秘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儿上。
学生初读完文章后,对王熙凤的印象是:漂亮、泼辣、放诞无礼、热情、关心人、豪爽、能说会道……
哪里看出王熙凤的热情?学生会读下面的文字:
3 跟着张祖庆老师,探秘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二)王熙凤真的热情吗?真的热情,对话应该有问有答,真诚交流。王熙凤连珠炮似地发问,没有给林黛玉回答的机会,她这样是做给老祖母看,讨好贾母,同时向林黛玉炫耀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再读之后,学生对王熙凤有了新的认识:虚伪、会拍马屁、表里不一、阿谀奉承、有野心……
王熙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
在下人兴儿的眼中,王熙凤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她的丈夫贾琏,怕她怕得要命;老祖宗贾母,对她喜欢得不得了。
以后,读《红楼梦》,去认识一个立体的王熙凤。
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是每位语文老师必备的基本功。正如祖庆老师所说:
我们要目中有文——了解文本的题材,找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心中有课——反复琢磨,研读教材);手中有法——多预设几套方案。
3 跟着张祖庆老师,探秘文本细读与教学设计(二)(创新型教师12堂必修课之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