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竭泽而渔
《吕氏春秋》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日:"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
译文:
以前晋文公要和楚军在城濮交战,他召来咎犯询问说:"楚军人多,我军人少,怎么办好呢?"咎犯回答说:"我听说多行礼仪的国君,不会厌恶礼乐之盛;长年征战的国君,也不排除欺骗的手段。您也骗一下楚军就可以了。"晋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雍季,雍季说:"排干池塘的水抓鱼,还会抓不到吗?但这样明年就没鱼了。焚烧草丛来打猎,还愁打不到吗?但这样明年就没野兽了。用欺诈的手段对付人,即使现在苟且成功,以后却没法再用了,这不是长久之计。"文公用咎犯的谋略,在城濮打败楚军。回国后论功行赏,雍季却排在咎犯前面。大臣们进谏说:"城濮战胜,靠的是咎犯的谋略。您用他的谋略,赏赐时却把他排后,或许不太好吧?"晋文公说:"雍季的主张,对百世之后都有利;咎犯的主张,只是权宜之计。哪能把权宜之计摆在百世之利的前面呢?"
扩展:
春秋时期,楚伐宋,宋国危在旦夕,求助于晋,晋文公收到宋国的告急文书之后,迅速召舅父狐偃商议对策。晋文公问狐偃:"楚国兵多,我国兵少,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什么战略才能取得胜利呢?"
狐偃回答说我听说,讲究礼节的人不怕麻烦,善于打仗的人,不会嫌欺诈太多,我看大王就用欺诈的方法好了。"
晋文公对狐偃的建议有些怀疑,就把大臣雍季召来,询问他有什么高见。雍季并不赞成这样做,他对晋文公说了一个故事"有个人想捉鱼,可是池塘里水太深,他捉了半天,只捉了几条。于是,他把池塘里的水全部抽干了,当然能很容易地把池塘里的鱼一条不漏地捉住,可是明年就无鱼可捉了。还有个猎人想上山捕捉野兽,就把山上的林子都给烧光了,这怎能打不到野兽呢。可到了明年,这里哪还会有野兽可捕杀呢。现在我们虽然勉强可以使用欺诈的方法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只是偶然的,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