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刻意练习》时我留意到一个例子,一个学生每天坚持练习演奏1小时,但每次测试的成绩却总是C,难以突破。从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练习状态如下:
1.他不知道一个小时自己演奏了多少次
2.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正确演奏了多少次
3.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练习的,只是埋头演奏
这个学生虽然在练习演奏,但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他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同样都是读书为什么你却总是没进步?反观自己阅读,与上面那位学生练习演奏的过程何其相似。漫无目的的阅读才是上述问题的症结。
《刻意练习》这本书在介绍刻意练习之前介绍了“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概念,有目的的练习包含了下面一个特点:
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
“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这是一个有明确目标的练习,可以用目标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练习效果。如果把阅读也视为一种应该有明确目标的练习,我却几乎从没有问过自己,你阅读这本书(这篇文章)的目标是什么?这就直接导致了一个后果,我的阅读鲜有真正意义上有质量的收获。原因很明显,你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收获便无从谈起。
笑来老师曾经从Pirie & Kieren 提出的一个数学理解成长模型中得到了一个任何知识的习得过程的模型,告诉我们知识习得往往是一个曲折迂回的过程,经过多次转弯,最终才能走出去。图中蓝色的折线是我自己画的,从A点到B点最终又回到A点的曲线,刻画了那些漫无目的阅读的轨迹,对阅读的内容只是处于 “曾经产生过印象” 的阶段,从未进一步深入过,习得的过程戛然而止,所以难有进步。
知识习得过程虽然漫无目的的阅读阻碍了我通过阅读获得进步和成长,但是,我总能做些什么使之获得改善。
怎么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 打高尔夫球时,将你的差点降低至5杆。
这看似是一个不错的目标,却远远不是我理解的真正明确具体的目标(能从目标中看出具体的行动),虽然想将差点降低至5杆,却不知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具体的行动是什么。
- 为了将差点降至5杆,你得做些什么?
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接下来你可能会锁定一个目标:
- 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
这就具体的多了,然后还可以问:
- 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
你得搞懂,为什么你有那么多次没能把球打到平坦的球道上去,并且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
- 想办法纠正你总是勾球的毛病。怎么做到?
随着一步步深入思考为了达到目的具体的行动是什么,目标也会逐渐变得清晰,从上述高尔夫球的例子中可以看到,为了将差点降低至5杆,首先要做的是纠正打球的技术细节,解决勾球的问题。
回到阅读这件事上,看过很多文章说阅读一定要有输出。如果将有输出视为一个目标,显然它并不那么具体。
首先可以问问自己,输出到底是什么。是写一篇读书笔记,还是把读过的东西讲给别人听,亦或是在生活中践行读到的各种方法论?
假如确定输出是写一篇读书笔记,你到底需要做些什么?
起码第一步是读懂,搞明白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有哪些概念,相应的概念有哪些方法论,这些概念和方法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其次,可以问自己,写读书笔记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帮助自己进一步理解消化所读到的内容,便于以后复习?还是为了记录践行所学习到的东西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和进步?不同的目的背后是不同的行动,一步步追问下去,对于怎么行动会越来越清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