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小学生的家庭,很多有类似的经历,寒暑假结束的前两天,平时上窜下跳的娃,这两天老老实实爬在书桌前,不吃饭不睡觉写作业。
一个假期的作业,作业量可以想像有多大,用两天写完,这两天不仅焦虑,而且会很累。
不仅孩子,我们成年人也有类似情况。要求一个月内完成的任务,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到最后两天着急了,连夜通宵赶任务。
这种情况下赶出来的任务,质量可想而知。
我们明明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完成,但却一拖再拖,是难度太大吗?不是;是能力不够吗?不是;是时间太短吗?也不是。那是什么原因呢?
是拖延!拖延是指在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时,有目的地推迟。
拖延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现象,拖延会造成很多无法预想的结果:也许任务在最后期限内无法完成,也许在最后期限内才刚启动,也许草草完成质量不高。。。。
最关键的,常期拖延,当事情慢慢走向不被我们控制的时候,会让我们情绪变得不稳定,焦虑、痛苦、生活作息紊乱等等。
为什么要拖延呢?
拖延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是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拖到最后再做也不晚;也许低估了任务的难度,结果遇到困难却发现时间来不及;或者我们不感兴趣不愿做等等。
一边是必需做的任务,一边是拖延导致被任务 控制后的痛苦经历,怎么办呢?给你点建议:
1、设立最后期限。
重新设立最后期限,比计划完成的时间提前一段时间,这样到了最后期限会有紧迫感让自己尽快完成。
比如我每天计划20:00之前完成写作,但我通常会要求自己19:00之前完成。
每次到了19还没有完成时,我会莫名感到紧张,写作速度也会加快,让自己赶在19:00之前完成。
2、优先易拖延的事情。
容易导致拖延的往往是不喜欢或者很难的事情,所以先做容易导致拖延事,后面其他事做起来就顺心顺手。
3.、将任务游戏化。
把任务游戏化,增加任务的乐趣,设定奖励规则,能让自己快速完成任务。
比如读一本索然无味的书,很容易犯困且读不下去,可以找多人一起读,增加互动环节,然后再设定一定的奖励,读完后或者读到某个章节奖励自己一下,这样就能把一本书读下去。
以上就是防止拖延的三点建议:设立最后期限,优先不喜欢的事,将任务游戏化。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上周拖延的事情。
周末的早上,我计划当天完成的三件事:看2H中医书、在家里看电影、写一篇文章。
坐在书桌前,摊开书籍,看了半页,始终无法集中精神。要不要先看电影?听说电影很好看......算了,还是看书吧......
哎,我还是看电影吧,看完电影还有很长时间呢......
不行,看完电影就要中午了,下午还要休息、写文章,哪有时间看书?
我看不进去书,真的想看电影啊!!!
当我第一千次自问要不要看电影时,我决定先看电影,我麻利地放下书,奔向电脑桌,打开电脑,哇,终于可以美美地看电影了。
电影是碟战片,剧情很好看,反转反转又反转,终于看完了,意犹未尽。不行,我要再看一遍,享受上帝视角的感觉,哈哈!
两遍电影看完,已经是下午一点,做饭、吃饭、午休……
下午4点,突然意识到一天快过完了,还没散步,书还没看,文章也没写……
一阵恐慌和焦虑,我该怎么办?决定先看书,结果书还没看,朋友来电话,要来家里串门。
计划泡汤!
如果按照以上建议,我应该这么安排:
1.先计划好当天完成时间,比如晚上十点钟睡觉,周末不可控的事情多,所以在18点以前完成三件事。
2.安排事件顺序。
先写文章,文章难度比较大,耗费时间最长,但容易专注;
然后是看书,因为书籍比较苦燥,可以边听视频边看书,这样能看明白;
最后是看电影。前面两个最重要的事情完成,美滋滋看电影就好了,哈哈。
以上文章为重述原文片断练习,原文如下:
《高效能人士的时间和个人管理法则》83 页
拖延是“内因”时间强盗最常见(多数人公认)的形式。对一些人而言,拖延很常见,“今天事明天做”;对另一些人而言,拖延犹如唠叨的岳母,每周末都来却不停止。
我们为什么要拖延?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通常让至关重要的事排在无关紧要的事之后?可能最普遍的原因是某项特定的重任让人不愉快。
一些人很讨厌平衡收支以及安排充实的生活,例如:填写每月清单、缴税、结识新朋友、发言讲话、答复邮件、倒垃圾、看牙医、做锻炼等。高效、成功、健康通常需要我们离开“安逸区”。对于不愉快的任务,我们通常会推迟。
但是如果我们推迟它们,让事件控制我们,我们的效率会降低,从而自尊心也降低。避免这种降低趋势的唯一途径是控制我们生活中的事件,即便他们有些令人不愉快。以下是一些克服拖延的建议:
• 设立最后期限,这会带来本没有的紧迫感。
• 先做最不愉快的事,这样做你便会期待更舒适的任务并每日获得成就感
• 将任务游戏化,有效地将无味的任务变得有趣。
• 设立奖励,刺激你快速完成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