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修筑长城。秦始皇为了巩固北方的国防,命蒙恬把战国时燕、赵、秦原有之长城连接修筑,由函谷关至山海关,为我国古代北方国防屏障,对中国后世的影响颇为重大。 隋文帝时,亦为了防御东突厥之内侵,于开皇六年大事修筑长城,自灵武至朔方。炀帝大业三年,亦发民夫修筑长城,西自榆林,东达于紫河,为的是增强北方国防实力。
二为大兴水利。不论是隋文帝、炀帝,或是秦始皇,都在水利方面大施建设,对水上交通大有帮助。秦始皇一面发民疏浚鸿沟(汴河),贯通淮、泗诸水;另一方面又凿灵渠,沟通湘江和珠江上游漓江,以利漕运。 隋文帝时亦为了便利关东与关西粮食之运输,于开皇四年开凿广通渠,其余之通济、永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均于炀帝时开凿,规模宏大,我国南北水上交通得以贯通,此举对南北经济、政治、文化之消融,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为开治驰道。始皇为了便于控制全国及促进全国之经济发展,以咸阳为中心,修筑全国驰道,东南达于吴楚、东北至燕齐,南至零陵,北达九原。这些驰道对国防经济均有很大的贡献。 隋炀帝对南北陆路的交通亦甚为注意,先后筑御道两条:一自太行至并州,一自榆林北境至蓟城,以沟通北部的东西交通,并备军运,自是西北路通张掖、武威等。
四为兴建宫室。始皇于长安西北建阿房宫、于骊山建皇陵,内宫凡二百七十余座,均备极宏伟华丽。 隋炀帝营东都,极度宏侈,穷极壮丽,又建显仁宫和西苑,离宫四十余所,建方丈、蓬莱、瀛洲仙山,搜天下奇材异石,珍寓名卉于其中。
其实,秦、隋两代都是由纷乱的分裂环境下复合为一,实不应在短短的数年内大兴建设,应该先与民休息,然后按部就班的施行建设。急功近利,致使人民无从得寻生计而起来谋反,在此环境下,倾覆乃是时间上的迟早问题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