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做饭时听了一本书《终结拖延症》。
1.什么是拖延症
“拖延”(procrastination)的拉丁字源的解释,是“向前”(pro)加上“为明天”(crastinus)。
拖延就是把重要的和有时限的事情,推到其他时间去做的不好习惯。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难免会对一些即将要做的事有些厌烦,这种情绪包含着一种转移注意力的冲动,让你想用一些无关紧要但快乐的事来代替,比如打游戏。拖延不是简单的逃避行为,而是包含了一系列相关联的理解和想法(认知)、情绪和感受(情绪)以及行动(行为)。
2.拖延的类型
期限性拖延:这种拖延都跟任务的时间节点有关。要知道,任何工作都是由时间表、工作流程和截止日期来安排的,但如果只有最后期限要求,可能你就会遇上麻烦,因为人类对那些看起来复杂、模糊不清、前景不明确的工作,更倾向于推迟。
个人事务拖延:如果说期限性任务是冰山一角,而大量个人事务则是暗冰涌动。个人事务往往没有明确的启动截至日期,看起来好像不是拖延,但其实是最大的拖延来源。“紧急—重要”维度下的时间管理模型则是一个有效方法。
简单拖延:简单拖延就是不作为,就是当你觉得不顺手或者不愉快时候的抗拒、退缩。这种拖延起源于瞬间的犹豫,然后就触发了拖延的自动反应。
复杂拖延:
复杂拖延包含有多重因素,往往伴随着“自我怀疑主义”或“完美主义”,这种拖延具有多层结构,你可以分拆这些层次,各个击破。
我发现我是个典型的拖延症患者,期限性拖延,个人事务拖延,简单拖延的症状我都有。写简书这件事本来下午就可以完成,我非要拖到晚上才写,导致我每晚都要11点以后才能睡觉。

我在听书过程中作者介绍了一个好方法,每天写下六件事,上班后逐个划掉。这样做,可以提高自己做事情的效率。
于是下午临去监考培训之前写下了自己下午要完成的八件事:
1.完成趣课多的作业。
2.批完卷子。
3.CCtalk直播。
4.打印七年级卷子。
5.寄材料给我侄儿。
6.画画。
7.打电话。
8.写简书。
结果直播结束时,我突然就不想批卷子了,直接看起了手机,到十点了才去改剩下的50份卷子。回到家才发现自己列出来的八件事,只完成了五件,4.5.6三项都没有完成。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以后一定要把计划落实到位,改变拖延的不良习惯,提高我的做事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