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等到临近考试才开始熬夜学习,总是发工资后疯狂买买买,月底囊中羞涩了又通过透支度日,总是自诩拖延症重度患者,却无法改变,长此以往,我们像一个忙碌焦虑的陀螺,生活一团乱麻。
《稀缺》的作者是哈佛经济学教授和普林斯顿的心理学教授。他们通过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发现,穷困之人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永远缺时间。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的稀缺,因为即便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给穷人一笔钱,他们也无法变得高效和富足,一段时间后他们会重新陷入“稀缺”陷阱。稀缺是一种拥有的少于需要的主观感受。长时间的稀缺会影响心态和思维模式,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人们会变得更愚笨更冲动。
稀缺让我们专注于紧急的事情,而忽视了重要的事情。当临近考试,我们会熬夜拼命的看书刷题,因为这是紧急的事。早睡早起、锻炼身体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这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总是忙碌于完成紧急的事情,这让我们产生“心智负担”,因为紧急的事情总是让人痛苦、焦虑、抓狂,占用我们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致使我们无法清晰有序的跳出问题规划思考未来,那些重要的事情就变得无限期推延、搁置。但我们却忘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一天也会成为重要紧急的事情,长期熬夜身体会垮掉,那时候就医被迫锻炼就成为紧急的事情了。
如何摆脱稀缺的带给我们的忙碌和焦虑呢?
首先要构筑余闲。“余闲”的作用就是帮助消化和缓冲突发事件。计划赶不上变化,我们需要预留资源来应对计划之外。比如我们赶飞机要提前2小时,以免堵车误机;我们要预留6个月的生活费以免短暂失业。如果没有构建余闲的意识,即使资源再多,也于事无补。
做事要有计划,但允许计划偶尔偏离。做事要有提前的规划,要有全局科学可操作落地的安排。但是也要允许实际偏离计划,当计划受到突发事件影响无法完成时,无需自责,默许他的发生,但要通过复盘,找到原因警醒自己,以免同样的情况再度发生。计划中也要安排一定的休闲放松的时间,有助于计划的落地。
资源充足的时候开始努力。“稀缺”很大程度是因为在资源充足的时候我们的放纵和浪费。拖延是造成浪费的最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事件缺乏评估、盲目乐观。我们总是怀着时间还很充裕、来日方长的态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不去行动,结果就是让资源白白浪费,直到“稀缺”才恍然大悟。源头解决稀缺的问题就是从资源充裕的时候开始做计划、做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