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演大人,过年回家,我想继续当孩子”写在前面:我们在父母的眼里、心里,都是儿时孩子的模样。父母记忆中的自己,永远都是那个,什么都需要照顾、需要关心的小屁孩。父母最想保护的,就是作为子女的我们,不管我们在外面假装的有多么坚强。只要回到家里,站在父母跟前,一瞬间我们就会变成那个,总喜欢跟父母大吵大闹的孩子。
在外面打拼,我们必须层层的伪装自己。让自己看起来,不是那么的好欺负,我们会把所有的委屈、抱怨、不公,全部打碎了咽下肚里。但是在家里,我们可以再次找到,能包容我们任性与胡闹的那片桃园。
这,就是回家的诱惑!
最近几年,我们都在感叹,“今年,年味儿又淡了。”但每逢春节,我们都会义无反顾的返回家去,无视春运给自己的巨大压力,无视加班的双倍工资,无视外出旅游的机会。
我们的念头只有一个,“回家。”
家,是我们心中唯一,也是永远都放不下的执念!
长大,是一场与儿时不断告别的欢送仪式。
我们失去了童真童趣,用成熟稳重假以替代。
我们找不到儿时那厚重而又喜庆的年味儿,用冷静沉着的目光加以审视。
我们想不出伸手要压岁钱的理由,但父母还是会乐呵呵的,递给自己一个用心包好的红包。
我们一直都期望回家过年。
在父母跟前撒娇,拌嘴,无理取闹。这些都会被父母温柔的接纳,你也会得到父母最亲切的配合。
不管在工作上、学业上、生活中,受到了多少的磨难、打击、不公。只要能在家里过个年,能在父母跟前做一个孩子。这些烦恼、苦闷,轻易的就能被我们抛到脑后,整装待发的我们,准备好了新的征程。
父母对我们的爱,一直都没有变。
即便是超人,也愿意在过年的时候,呆在家里当孩子。
“在外面演大人,过年回家,我想继续当孩子”@我自己 19岁 大二
我发现,越长大,自己体验到的年味儿就越淡。小时候过年,意味着有好吃的,好喝的。临近过年,会去商场选购一大堆物品,足够几天不用吃饭。
过年,一些家庭会选择燃放鞭炮。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能和儿时的玩伴,提着袋子,一起去寻找那些未点燃的炮。
捡来的这些炮,足够我们玩上几天的。
放炮,承包了我儿时的快乐。
@我自己 19岁 大二
我有一个和当时到处找炮的我,年龄相仿的弟弟,从他身上,我可以找到当年的我。跟父母胡闹,爱看电视,被催着睡觉时,就说“等我把这一个看完、好好,快看完了。
反正是无论如何,也要拖到大人们对此不耐烦了,才会恋恋不舍的关掉电视。
过年,大人都忍着不能大小孩,这时的我也就最胆大。在外面玩到天黑都不回家,午饭在小伙伴家里蹭。
@我自己 19岁 大二
回家,最想吃的还是妈妈做的饭。即使没有外面餐馆里的精致、美观,但给我一种实在、熟悉、温暖的味道,白吃不厌。
偶尔也想改改口味,于是我们就开始分工合作。我熟悉网络,就负责在网上找那些美食的做法,列上食材清单,父亲会去超市买回来。
在家里,我来做饭,假装自己是一个合格的掌勺者。母亲帮我切菜,我就跟着网上教学,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将这些食材,加工成图片中的样子。
最后的成果虽然相差甚远,但也总会得到父母一致的肯定。
原因无他,想让我多做饭,怕我找不到媳妇。
……
千万盏灯中,有一盏为照亮你的归途而亮。
厨房中翻炒碰撞出的声音,勾着我们的胃,让等待的我们一次次的想去厨房看看。
鞭炮声里,隐隐的透露出电视节目不甘被淹没的声音。
饭菜冒出的腾腾热气里,描摹了一个个的合家团圆图。
“在外面演大人,过年回家,我想继续当孩子”原创,作者:生尘念
写在后面:青春期的我们,是跟父母有很多的摩擦、碰撞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写着写着,那些的摩擦就被我自动忽略了。
可能变的温暖了吧,慢慢就不再抱怨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