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经验成长励志散文
《引爆点》:流行之所以成为流行

《引爆点》:流行之所以成为流行

作者: 生尘念 | 来源:发表于2019-01-13 18:05 被阅读5次

    在我推送下面这篇文章后,有很多简书朋友给了我一个赞,甚至是一个关注。

    致:我的唯一粉丝 - 简书

    尘念先谢谢大家的鼓励啦,不过我也很慌张,怕写不出让大家满意的文章。

    我想来想去,不知道从何下笔。

    前几天,我在图书馆找到一本书——《引爆点》,所以这次打算为大家推荐下。

    让我用书里面的一个故事,来简单的解读下吧!


    生尘念

    首先介绍下这本书背负的盛名,以及我准备例举的两个事例。

    1.《财富》杂志推荐的75本商业必读书之一。

    2.《福布斯》20世纪最具影响力20本商业图书之一。

    3.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纽约客》怪才、传奇作者,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

    4.一个病人,就能引起全城的流感。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是如何让新开业的餐馆座无虚席的。

    希望通过这两个事例的分析,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启发哦~

    ##一个病人,就能引起全城的流感

    咳咳,让我们用简单直接的方法聊一聊。

    故事:巴尔的摩市的梅毒!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场梅毒疫情袭击了这个城市。

    (ps:梅毒是一种性病,主要传播途径,“性”)

    在95年到96年,一年的时间内,携带病毒的新生儿增加了5倍!

    一批专家慌了,“这么下去可不行啊,要赶紧控制。”

    还有一批专家比较兴奋,“来来来,我研究研究,引爆这个城市流行病的点在哪里!”

    疾控中心说,“强效可卡因(兴奋剂,毒品)是梅毒的推动力。”

    “正是这个毒品的存在,人们愿意无视风险,去贫民窟购买,并与当地居民发生性行为。”

    毒品说,“你们管控无力,怪我咯?”

    美国专家说,“都怪你们市政府,好端端的,非要拆除城区老楼。不拆还好,犯罪因子和传染病携带者,都安分的局限于老楼的活动范围。拆了它们的家,就等于把恶魔释放出来,祸害人间。”

    市政府说,“我们一直秉持着,为市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初衷,拆除老旧建筑是一项政策,希望群众对我们有信心。”

    本市专家说,“你们别吵吵了,就是贫民区的医疗服务条件,被你们搞坏了。五年前,能看病的还有36000人,现在能看病的只有21000人了,中间的15000人都是有病无处医。”

    “天地良心啊,诊所里药品短缺,政府管理严重失策。”

    有一点很有趣,这些解释中,事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

    95年并不是强效可卡因售出流入该市的时间,它早已存在多年。

    本市专家也没说该市的性病诊所都被关闭,只是规模有所减少。

    美国专家也没说该市正在人口大迁徙,只是拆除了几栋楼。

    但是,打破流行病稳定性的,正是这些微小变化!

    换句话说,引爆流行病肆虐的,就是拆了几栋楼,关了几家诊所、或是可卡因的管理失控其中一项。

    这些都被称作“引爆点。”

    引爆流行病并不只有一种途径,但流行病爆发后,诊所规模比例变小,控制就会失衡。

    经济学家常谈论“80/20法则”,意思是,“在所有情况下,一项工作中,大约80%都是由参与工作的20%的人完成的。

    表现在流行病身上,“极少数人引发了流行病的传播。”

    波特雷特曾研究过淋病(性病)。

    他用6个月的时间,研究了每一位到公共健康诊所治疗的患者。

    共768人,研究后发现,真正使淋病流行的是那168人。

    其余600人或是从未传染给他人,或是只传染了一个人。

    这168人,社交能力非常好,性伴侣多于常人。

    特别人物通过社交能力、活力、热情和魅力,将某一特殊“物品”传染给大家。

    书中结论:要发起流行,就得把资源集中在引爆点上,换个视角看待这个似乎雷打不动、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找对一个点,轻轻一触,这个世界必然能够转动起来。

    希望这本书能在生活中,让大家换一种角度看待我们的世界。

    对自己在做的事情,有更新意的思考。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这本书~~


    如果你还想看:

    为什么坚持了半年,还是没能说好英语 - 简书

    日更达人:我们每天都在写什么 - 简书

    怀念:永远迟一步的"我爱你" - 简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爆点》:流行之所以成为流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ak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