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大学生活我的大学散文
每逢清明我都在想些什么?

每逢清明我都在想些什么?

作者: 街上的野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4-24 17:51 被阅读52次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是一年中最美的时候,如果不是踏青而是悼念故人,那心里自然是被蒙上了一丝的沉重。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的清明,都要和父母回老家悼念祖先的。小的时候还没有感觉,只觉得大人们心情低落,时不时想起往事再感叹下时光如流水,而我只会好奇他们口中的那些和我有着血缘关系的人到底长得什么样?是个怎样的人?是很幽默还是很无聊?

后来,在爷爷和奶奶相继去世之后,我已不再是那个只会听老故事的小孩了。

关于死亡,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知,而不是仅仅只觉得害怕。

清明里的乡愁

01.

这张照片摄于去年的清明节,我和父母回到乡下的老家给爷爷奶奶上坟。这是爷爷离开的第七个清明节,是奶奶离开的第一个清明节。从来没有一种那样痛心的感觉,不仅是因为亲人的离去,而是故乡于我而言已经变成了回忆,眼前的一切只是皮囊。即使田间的油菜花开得再灿烂,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感觉。

“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常听父母这一辈的人说,老一辈的人都走了,他们离死亡也就不远了,虽然话说得很刺耳但却真实。

对于死亡,我们都不擅告别。想起了去年那个还带着暑气的夏日深夜里,我呆呆的坐在死寂的病房里,没有悲恸的嚎啕大哭,面对眼前弥留之际的奶奶,只是感觉身体被掏空。的确,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面对死亡,根本就没有预想中的悲恸,而是一种奇异的不真实感。在我之前发表的《死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里,陈丹青的几句话我永远忘不了。

“对于死亡来说,有甚于恐惧的,就是乏味。死亡根本没那么好说的,就是像条狗一样死掉了,非常简单。

见过之后就是死亡非常乏味,你千万不要浪漫化。

我看过老木心,我的老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就躺在那里动都不动,你怎么着她动都不动,就是非常没有尊严地就死掉了。就是死掉,非常简单。

乏味、简单。这就是关于死亡最好的形容,没有一丝的悲壮之感。

02.

为什么死亡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因为我们怕死。那我们为什么会怕死?恐惧的来源主要是三个:害怕死的痛苦、害怕死后的未知、害怕死后很多遗憾无法弥补。

这是古典老师在清明特辑里讲到的,他认为每一个人知道死亡的存在,但没人敢提。然而越怕越糟糕,进而会导致死亡焦虑——害怕自己没真正活过,就死了。

我以前想到死亡也会有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就是害怕死后的未知,觉得某一天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了,想想都觉得很可怕。

但越是害怕越是要直视,所以古典老师提出了我们要直视骄阳。骄阳是什么?为什么要直视?文中说欧文亚隆在《直视骄阳》中打过一个比方:“死亡就像刺眼的阳光,直视阳光不免带来痛楚,但躲避并不能让它自动消失;相反,即使不看它,它也笼罩着你的时时刻刻,甚至或明或暗地驱使着你的行为、选择。”

所以直视骄阳的三个礼物是:

1.想明白退出机制,你就踏实了。也就是相通了,它会带你安宁。

2.活在当下,珍惜身边人。

3.创造人生。

而超越死亡的三种方式是:繁衍后代、融入群体、创造人生。有点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感觉,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自我实现。

03.

今年的清明节,还是一样和父母回了老家。每次都是匆匆忙忙,也难得今年的清明没有下雨,和妈妈、外公共处一室,晒晒太阳,唠唠嗑。

外公已是90高龄,一个人住在乡下的房子里,每天都是忙里忙外的,身体还算硬朗。我们三个人就这样静静的坐在院子里,妈妈一边叠元宝一边和外公话家常,而我就安静的听着他们的对话偶尔抬头看看天。

每逢清明我都在想些什么?

这样的时刻真是越来越少了,有一次就当珍惜一次,人生也是过一秒就少一秒了。

我从没见过去我的外婆,据说在我妈妈还不是很大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关于外婆的记忆都是从妈妈的口中得来的。

妈妈和外公的闲聊因外婆的话题而突然低沉了许多,听着他们口中的过去,不知道为什么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时代。时间真的很残酷,它给你留下美好却让你无法永远拥有。

我们走的时候,看着佝偻年迈的外公一直站在路边目送着我们远去直到我们消失在视野的尽头,而妈妈的眼神里也饱含难过与不舍。这是多少父母与孩子别离的相似场景,不仅是外公和母亲,也是父母和我。

这样的场景只会越来越少,对于远在他乡漂泊的游子来说,和父母见一面就真的少一面了。

又想起了龙应台《目送》里的那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或许,亲情永远是死亡无法逾越的鸿沟吧。我不知道几十年后的某一天,我会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父母的离去,不敢多想,至少现在的我会泪奔。

“每一个离别的人,都让我死去了一些,又生出了新的部分。经过了他们的我,已经与原先不一样,而我将携带着这个新生的我前行,努力过好每一天,奋力发光,让沉淀在我生命中的你,像云层中隐隐的星群,再闪亮一次,又一次。”

——黎戈《我们不擅告别》

这大概是亲情和死亡最好的连结,每一次告别都是新生。

而每一次回家乡,都是一场告别,我只是家乡的客人。死亡、亲情、故乡,构成了中国人情感的三角,轰塌不了也不能轰塌。

未来无法掌控,死亡会到来、亲人会离去、故乡会消逝,但那颗深埋在身体里的初心不会变也不会消失。

所以,学会超越死亡。深扎在养育我的土地,也不忘在城市的深夜仰望星空。

仰望星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每逢清明我都在想些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rp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