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心得》十日谈

作者: 驿边桥 | 来源:发表于2018-06-27 18:16 被阅读50次
    《于丹<论语>心得》十日谈
    很喜欢这本书,于丹老师的讲解也是深入浅出,在这里我把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内容提炼浓缩成几个问题,记录下我十天的阅读体验,可能会有失偏颇,但希望能与大家,共勉。

    Q1: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是什么?

    A:从我们的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当变化达到一定境界时,就达到一种"神于天,圣于地"的状态,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扩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实主义者。孔子无疑是中国人人格理想的化身,他有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和一种谦抑的态度,而中国哲学崇尚的就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

    Q2:何谓天地人之道?

    A: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而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时,他内心会传到出一种饱和的力量,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这时他会十分强大。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正所谓"仁者不忧",当一个人胸怀无限大时,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放到国家中来说,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来自于信仰。

    Q3:我们如何践行仁义?

    A: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正如一个外国寓言所说,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不能拖延。

    Q4: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中的遗憾与不完美呢?

    A:其实面对人生遗憾时,心里暗示特别重要,你说一个遗憾能被放大到多大呢?它可以成为你生命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你的生命质量。但是正如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了。"我们先要在最短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倍你的苦痛,然后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去弥补这个遗憾。

    Q5: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社会不公,处事艰难,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些什么呢?

    A:儒家哲学说到底,是培养一种践道者,也就是培养一批能够担当文化使命的特殊阶层。"安天下"的前提是"修身",修身养性,做好自我是起点。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如果我们真的能做到把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Q6:把握分寸?是指与人相处时吗?

    A:其实不单是指人与人相处时,孔子强调的是做事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量避免的。先说仁爱,他当然不提倡"以怨报怨",那样我们会得不偿失,他同时也不提倡"以德报怨",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他提倡的是"以直报怨",用你的公正,耿介,磊落,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坦然面对一切。那与人的关系什么才是好呢?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因为人与人沟通障碍越来越严重,我们对自己的朋友可能就会增强了控制欲,孔子说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与好朋友相处也要有个度,不要什么事都大包大揽。而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要避免以爱的名义进行一种强制性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非爱行为),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总得来说,就是本着平等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留一点余地。

    《于丹<论语>心得》十日谈

    Q7:那么我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呢?

    A:孔子说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这样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那我们当然在其位,要谋其政。做事的原则"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做事的方式"巧言令色,鲜矣仁",也就是少说多做,做事积极,说话谨慎,谨言慎行,言多语失,这种谨慎在《论语》中被概括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世很重要的一点。

    Q8:在《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很多,能系统概括一下吗?

    A:能做好自己的事,并且是一个善良的人;胸怀天下,奋发有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的社会良心。

    补充:对待事情的三种态度:悲观主义态度(将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当作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关注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职业主义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但没有更高的追求);理想主义态度(知道他的每一步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可以成就一个超越平凡的个体)

    Q9:我们该交什么样的朋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 矣。”(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Q10:如何交到好的朋友?

    A:要想交上好朋友,远离坏朋友,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也就是说,先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然后要有辨别能力。

    Q11:您如何看待理想与职业的关系呢?

    A: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当一个人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角色,在角色中欢心地表演,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理想,当这个时候,还有多少心灵的愿望受到尊重呢?我们在角色之外,还留有多大的空间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心呢?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不是以他的职业素质谋求一个社会职位为目的的,却一定是以修身为起点的,他要从最近的,从内心的完善做起。内心越淡定,越从容,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这是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

    Q12:在你看来理想之道是什么?

    A: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所有古代圣贤首先是站在个人的价值坐标系上,了解自己心灵的愿望,然后才会有宏图大志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建树。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圆润地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每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大概就是《论语》给予我们的终极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于丹<论语>心得》十日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si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