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情商,从头到尾就是一件自己对自己的事。如同每晚我们睡着都是一个人入睡;做梦,都是一个人入梦;肚子饿或肚子痛,也都是一个人饿、一个人痛。人生最根本的事没什么可以赖给别人,都是自己经历、自已得失,只是我们有时候喜欢幻想别人能分担很多事罢了。培养一个阳光又冷静版的分身,根本是你从小玩各种想象游戏时,就已经会了的事。只是我们大概把分身只当是幼时的玩伴,没想过要厮守一生、委以重任吧。其实,既然我们在成长,我们的分身当然也会成长的。 在独处时,我喜欢请出我的分身。他可以陪我做这几件事:我的分身可以观察到此刻的我,有没有在向我想要的生活靠近。如果没有,他可以问我:“怎么了?”“为什么?”另外,在我很无力,快要撑不过去时,我会拜托我的分身,替我到一年后、三年后或十年后,去看看我的生活。这个阳光冷静版的我,去几年之后看了几眼再回来,他会告诉我,几年后的我,还是活着,又在烦恼别的事,表示眼前的无力与困顿,并没有严重到会杀死我。然后我就会略为松一口气,知道人生终究会继续。当然,如果他去看了几年之后,回来告诉我,我到时已经不在了,那也还是能提醒我更珍重眼前,因为眼前可能就是仅剩的时光这也能促使我郑重面对此刻的一切。我期望我这个分身,除了阳光,也有冷静的一面,所以如果我眼前过于得意,他也不忘去几周或几个月之后,替我看两眼,然后回来告诉我,我眼前得意的事,过几周根本就没人记得,也对一切毫无助益,所以得意一下已经很够了。他的扫兴,可以提醒我拿捏恰如其分的情绪。没错,我期待他扫兴。扫兴是接受失去,迈向平静的重要练习。每个人八卦别人的是非时,都非常英明,确实证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当我们这么容易成为入迷的当局者时,培养一个我们信赖的旁观者,也就是我们的分身,既方便,又随传随到。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Epictetus)在两千多年前说过:“先对自己说,你将要成为什么,然后再告诉自己,必须要做什么。当你对现在选的方向很不确定时,派你的分身去看看三年后的你,在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用那个来校准你现在的方向。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问自答,在大惊小怪的人群眼中——被当成一个人有毛病的征兆。然而所有努力要越活越明智的人,每个都是一路自问自答而成长的。所有能够写出书的人,也都是一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才把书写出来的。这些人自言自语时,是他们正在与一个温暖版的自己诉苦,正在与一个雄辩版的自己争论,或者,正在与一个耐心版的自己核对,正在与一个狂野版的自己共舞。我们如果拒绝分身,孤身陷在现实的每日生活里,就会陷在过往的经验里,也陷在既定的人际关系里。我们很难逃脱此时此地给我们的很多限制。
【I:用自己的话重述原文】情商的修炼,是一件非常自我的事情。蔡康永在片段中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情商修炼的方法:培养分身。这个在心理治疗领域有一个更专业的名词:自我抽离。简单来说,自我抽离就是我们像脱离自身躯体的人一样,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在正在面对或者过去发生的事实中,做出了怎样的反应,或者让分离出的那个自己去到未来,看看可能会发生什么,然后自己和那个旁观者或分身再进行一系列的互动交流,最终自我反省,自我对话,自我调节情绪,以达到提升情绪智力的目的。正如文中所说的,一个冷静而又阳光的分身,在自己独处之时,发挥着这么几个功能:向自己拷问:是否向着心中期望的目标前进?向自己提问:“为什么?”“怎么了”?在我失意或即将崩溃之时,去往未来,寻找让我坚持的希望在我得意即将忘形之时,同样去往未来,提醒我当下的无足轻重为什么这种修炼情商的方法有效呢?旁观者的角度,更容易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听到的事实”和“观察到的行动”上,减少没有意义的解读、反应和结果。旁观者的提问,让我们由情绪掌控思考转变为思考掌控情绪,这种视角下,情绪和身体反应都不强烈,血压升高也不多,并且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状态。(心理学家的研究)自我对话的机制,让自己更能理解当时的感受产生的原因,旁观者用更远更广的视角看待事情本身,对情绪的反省,调节效果会更加明显和有效。我们平时可以如何培养一个这样的分身呢?可以从下面几点来着手:独处时,经常问问自己:向着自己期望前进了吗?你最近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对过去和当下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情境,用书写的方式,和自己对话,自问自答,尽可能清晰描述事实,描述真实的感受,越细致越好。用准确的情绪词汇描述自己的情绪,并记得多问一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呢?”极端情绪下,例如极度失意或者极度得意的情境下,提醒自己,抽离出来,去未来几周后,几个月后,几年后,再回来和自己对话,交流,展望一下未来并没有因为失意而变糟,此时的得意在未来也不过如此。这些都不是知道了就能做到的修炼方法,需要我们先把它放入意识中,然后碰到相应的场景,从意识中提取出来,进行应用。当有一天,我们能在各种情绪中,自动反应出这些自我抽离的方法,相信我们的情商也就修炼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图示【自己拆书】
a1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那段时间,每天早上都在争吵痛苦中醒来。
“刷刷”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卧室,我揉了揉睡眼,伸头挣扎地看了屋内情况,只见一个黑影正拿着扫把扫地,“不管它”强烈的困意再次席卷而来,蒙上头准备继续睡。但不时传来“能不能学会习”“几点了”“能不能干点正经事”“一天天就知道睡,能不能去找找工作”如机关枪般的碎碎念,点燃了我的愤怒,我猛然起身,把被子狠狠摔在一旁,“有完没完,一天天地就知道说我”“我就睡会觉咋了”“能不能一天天别早上扫地烦不烦呀”“工作我愿找不找”不想再听母亲说话的声音的我,强行下床撕扯把母亲拽离了房间,扔出了扫把,门“当”地一声被锁上,但那一刻,我感到了丝丝孤独与无助,内心在揪着痛,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不知道要选择什么的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是否被人理解。
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我脆弱、迷茫、痛苦、甚至深陷其中;那时候的我情商的修炼不够;那时候的我更没有用旁观者的思维解决问题,也不会自我抽离。
如果时光倒流,我又回到了过去那一刻,我会用旁观者角度思考:
1.第一步:多问问自己。用旁观者的角度,把注意力放在“听到事实”“观察行为”。独处时,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现在是在向着自己期望前进了吗?你最近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二步:书写记录,自问自答。尽可能清晰描述事实,描述真实的感受。比如我和妈妈早上吵架了,因为那句找工作刺痛了我的心,我刚开始很愤怒,后来又感到抱歉、孤独、无助、甚至难过的情绪。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拆解开,自己在纸上剖析和完善这个问题,并且以旁观者身份给这个问题解出多个答案。
3.第三步:用准确的情绪词描述自己情绪。比如自己是悲伤还是心痛?问问自己“有这种情绪的原因?”是因为不想让家人否定我,还是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选择,想她们是我的坚强后盾?
4第四步:提醒自己,抽离出来。运用自我对话机制,更广更远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果出现大悲或者大喜时,我要和自己未来对话,交流,比如:你还记得原来的目标吗?目标实现了吗?每天都为之努力吗?现在的你是不是变好了一点……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故事背景】:有定期冥想的习惯。
【目标设计】:一周内学会冥想—思考经济问题,培养一个自我分身时刻用来安慰或者警醒自己。
【行为设计】
1、第一步:多问自己。比如当遇到经济不顺心事时问问自己,我想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条件?现在的经济状况我满意吗?我到底要或是我现在所做的事情能够让我靠近目标吗?这样来提高情绪智力,自我调整情绪。
2,第二步:书面记录。用纸写下让我苦恼的经济事实与情绪感受,进行旁边者的提问,让思考掌控情绪。比如赚的工资少,内心的焦躁不安。同时自己在经济问题纸上剖析和完善这个问题,并且以旁观者身份给这个问题解出多个答案。比如是自己理财能力不行还是工作问题?
3,第三步:用准确情绪词来描述情绪。以旁观者身份看待自己的情绪问题,产生情绪的原因,或者这是一种怎样的情绪呢?经济问题到底是让我开心,孤独,郁闷,伤心还是什么?
4,第四步:自我抽离。家庭经济很好或者糟糕的时候更要提醒自己,明确自己的目标,告诉自己未来自己没有因为现在的大悲或者大喜而变坏或变好。
【奖励方式】
奖励自己吃一顿自助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