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各区怎么干?

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各区怎么干?

作者: 华略智库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13:54 被阅读0次

长三角城市群,毫无疑问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在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龙头,16个区如何在这一大格局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特色,为长三角一体化作出自己的贡献。本文结合上海16个区特色,尝试对各区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定位开点偏方。

浦东新区:眼光向西打开长三角新扇面

点评:浦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站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经过近30年发展,浦东的GDP占上海的近1/3,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一半在浦东,各类重大改革事项大多在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但客观而言,浦东发展主要是眼光向外,以对外开放促改革创新的模式明显。

建议: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浦东在继续做好面向太平洋这一扇面、当好“龙头”的同时,也要眼光向西,加快打开长三角这一扇面,避免成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龙尾”。不仅要继续吸引跨国公司“走进来”,还要鼓励长三角各类民企依托浦东“走出去”;不仅要继续推动中国商品“卖出去”,还要加快国际商品“买进来”;不仅要继续大力吸引外资“流进来”,还要积极帮助长三角投资资金“投出去”。

徐汇区:打造好“长三角”的徐家汇

点评:徐汇实际上是杭甬嘉进入上海中心城区的第一站,最有条件、也有基础享受长三角旺盛消费力的红利。随着长三角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长三角居民消费能力也不断增强,对“购在上海”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高端商业、高层次消费、高体验服务、高品位文化、时尚潮流引领……一个也不能少。

建议:徐汇要加快业态升级,努力把徐家汇打造成为长三角人群到上海高端消费的首选地、上海品味文化的体验地、长三角时尚潮流的引领地。要瞄准长三角,继续提升徐家汇商圈商业能级,引入新的商业元素,如“首位”旗舰店、轻奢品、艺术空间、买手制百货等;促进商业与艺术、科技、金融等跨界融合,创新业态模式、商业模式。以消费引领长三角各类要素资源向徐汇区集聚,实现徐汇区和长三角的深度融合。

长宁区:瞄准长三角打好虹桥这张牌

点评:地理上分属上海四区的虹桥商务区,空间上闵行最大,但能级上却是长宁较高,这得益于长宁历届领导对西部地区发展的持续投入。在长三角一体背景下,拥有虹桥交通枢纽的虹桥商务区对长三角的辐射力将越来越强。

建议:长宁要深度融入长三角,须打好虹桥这张牌,将虹桥商务区作为长宁对接融入长三角的前沿,以虹桥枢纽联动辐射长三角,依托虹桥商务区集聚长三角要素资源,推动虹桥国际商务贸易资源向长三角辐射,打造长三角的国际商务集聚辐射要地。

普陀区:能否利用苏州河做点“长三角”文章

点评:苏州河被认为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在沪流经青浦、普陀、长宁、静安、黄浦汇入黄浦江,曾是上海与苏州及太湖沿岸城市的水上通道。普陀区是上海中心城区拥有苏州河岸线最长的区,与长三角对接,可以考虑怎么做好苏州河这篇文章。

建议:推动普陀-苏州或太湖城市的产业联动,牵头筹办苏州河流域联动发展论坛,促进产业、创新、人才、信息、资金等要素沿苏州河流动配置;加强与上海其他区、苏州等合作,协力推进苏州河流域环境治理,实现河美水美人更美;加快苏州河沿岸历史建筑改造,注入新的文化元素,牵头打造“苏州河博物馆联盟”,成为上海和太湖之间绵延的文化名片。

虹口区:弘扬海派文化可确立在“长三角”的独特优势

点评:虹口区是上海公认的海派文化发源地,拥有诸多海派文化遗迹、文化名人故居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既有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韵味,也受到欧美外来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更何况,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期间,又为海派文化注入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精神。

建议:长三角一体化,既要经济产业的联动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共识和塑造。虹口作为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可以充分发挥海派文化优势,并在长三角一体化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新时代海派文化来促进共识、包容分歧,实现整个长三角的文化认同和引领。

杨浦区:破题“小而散”需要把科创放到长三角大舞台

点评:杨浦区知名学府密布,科技创新氛围浓厚,是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区。但长期以来,杨浦一直缺乏龙头引领型的创新型企业,创新资源较多但“小散”现象明显,从而制约了杨浦的创新和产业能级提升。

建议:融入长三角,可能成为杨浦区真正把创新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创新技术转化为龙头企业的关键。可以依托长三角充沛的民间资本,将杨浦区产生的大量技术成果加快产业化。可以实现杨浦科创资源和长三角科创资源的联动,把创新链延伸到整个长三角。这要有大格局、大魄力,敢于把区里的创新资源放到整个长三角来配置。

黄浦区:做好长三角金融服务可成金融发展又一亮点

点评:黄浦区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金融黄浦”。“一城一带”的上海金融核心区布局,黄浦与浦东在竞合中正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优势。外滩总部、股权投资、民间金融、互联网金融等,成为黄浦区金融的特色标签。

建议:将金融服务覆盖到长三角,打造金融服务长三角的核心区,可能成为黄浦金融发展的又一亮点。加强黄浦金融对长三角企业的服务,开展股权投资等;加快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创新,打造长三角科技金融创新区;吸引长三角企业到黄浦设立投资总部、财务中心等;与杭州股权投资、宁波财富管理等城市金融功能实现联动,着力提升长三角财富管理水平。

静安区:国际静安应该成为长三角的高端要素汇聚之地

点评:静安已成为上海国际化色彩最浓的城区。长三角要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国际要素必不可少,国际静安不可缺席。

建议:发挥高端引领作用,加快静安区国际要素向长三角辐射,不断提升长三角国际化水平;吸引长三角高能级要素向静安区集聚,打造长三角高端要素汇聚之地。

闵行区:通道优势要转化为发展优势

点评:拥堵指数较高的沪闵高架,是上海通向杭甬嘉等的主干道。但对闵行区而言,如何把通道优势转化为闵行对接长三角的发展优势,让各类资源能够沉淀下来,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建议:依托大虹桥、大紫竹、大浦江等重点发展区域,推动长三角资源向闵行集聚,打造若干闵行对接长三角的功能和产业载体;用好通道优势,争取长三角领域的重大活动、论坛等在闵行举办,提升闵行对接服务长三角的首位意识。

宝山区:做好长江和跨江两篇文章

点评:宝山区正处于转型期,传统产业加快淘汰,新兴产业能级加速提升。宝山拥有独特的通江达海优势,一方面,扼长江入海口优势,可以做好长江经济带这篇文章;另一方面,北望正打造上海北大门的南通,也有必要做好跨江这篇文章。

建议:加强与太仓、江阴、常州、镇江、南京等沿江城市联动发展,着力提升宝山引领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优势,促进各类要素沿江流动、合理布局;站位北上海,加强与南通、海门、启东跨江互动,实现产业对接、园区联动、创新协同,共同打造长江口经济圈。

嘉定区:作为长三角节点城市要加快导入战略功能

点评:嘉定区作为长三角节点城市,直接辐射昆山、太仓、苏州、常熟等长三角城市。汽车、金融、科创等,已成为嘉定的经济名片。连接嘉定、昆山、苏州、无锡的G2沿线,已经成为长三角最为密集的产业带之一。

建议:对接长三角,发挥好节点城市功能,需要导入长三角战略功能,明确嘉定在长三角重大项目、产业集群方面的引领作用;推动G2沿线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打造G2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廊。

金山区:需要有融入杭州湾大湾区战略的“反向思维”

点评:金山因其沿海优势得以布局化工,也因此被牢牢贴上化工的标签,成为金山转型的桎梏。在长三角一体化中,金山已经做了颇多探索,如张江长三角科技城。但总体而言,尽管有一定的区位优势,金山在长三角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凸显出来。

建议:可否做个反向思维,抓住新一轮新型工业化改革试点契机,让金山主动对接和融入环杭州湾大湾区战略。在这一战略中,上海是龙头,杭州、宁波作为中心城市,金山的战略地位将大大凸显。有利于金山立足发挥上海龙头地位、立足大湾区发展,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实现大湾区一体化协同发展。

松江区:做好G60科创走廊关乎未来十年发展

点评:G60科创走廊,已经从松江的点,变成了沪嘉杭的线,变成了长三角的重要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可以说,一个G60科创走廊,可以支撑松江未来至少十年的发展。

建议:继续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向G60沿线布局落地,进一步夯实G60产业基础,是当务之急;针对G60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的现实,发挥好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重点科研院所作用,加快补上科技创新能力短板;加快推进各类要素沿G60自由流动,优化G60沪嘉杭产业功能布局,形成沿G60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

青浦区:能否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到“战略中心”

点评:从地理上看,青浦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中心”。随着华为研发中心在青浦的落地,青浦已经初步实现从生态环境优势向生态发展优势的转变,未来可能成为与东莞松山湖等同的知名高端研发中心。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能否借华为项目落地,推动青浦成为长三角高端研发领域的“战略中心”?

建议:依托生态优势,打造创新载体2.0概念,吸引更多龙头型研发机构落户青浦,推动青浦成为长三角的创新中心。推动上海非大都市核心功能外溢青浦(如医院、教育、生活服务等),作为上海服务长三角的前沿阵地。加强和苏州吴江跨省合作,依托优美环境和水乡资源,推动打造景色优美的长三角企业研发中心集聚区。

奉贤区:建议打造长三角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区

点评:金奉浦,是杭州湾北岸的上海三区。相比浦东的面朝大海,金山的对接嘉兴,如果要为奉贤在长三角找个位置,不太容易。但奉贤有一个特点是其他两区没有的,就是生态。再加上“东方美谷”的概念,让“奉贤美”正变得越来越名副其实。最近,奉贤提出了打造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服务长三角,这是个扬长避短的好切入口。

建议:瞄准长三角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以活力为标签,吸引集聚一批优质的中小科创企业资源,用优质服务打造长三角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区。吸引上海及长三角科技成果到奉贤转化,聚焦突破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瓶颈。聚焦细分领域潜力中小企业,发挥上海国际化优势,着力培育一批隐形冠军、科技小巨人。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中小企业家队伍。

崇明区:勇当长三角生态发展“排头兵”“先行者”

点评:作为上海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崇明在生态领域已经形成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从上海的“后花园”变成了生态发展的“最前沿”,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这是崇明最大的优势,也是崇明在生态领域引领长三角的关键所在。

建议:以鲜活的生态样本,推动长三角在生态环境营造、生态制度构建、生态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进步,推动长三角不仅在经济实力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还要在生态发展方面实现率先。崇明不仅要成为上海生态发展的标杆和典范,还要成为引领长三角生态发展的“排头兵”“先行者”。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于上观新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各区怎么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xzp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