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每一个孩子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重要环境,是他们安身立命之所。对于孩子来说,其最初的安全感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当他们长大成人,也将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步入社会、组建自己的家庭。
可以说,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藏在我们为他营造的家庭环境中。
一、关于爱
对很多孩子而言,100分并不是他想要的。他真正想要的是,爸爸妈妈不会因为成绩的不同,而对他有不同的反差对待。他想要的,其实只是无条件的爱..…...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 是接纳、是欣赏、是理解、是鼓励!
作为父母,只要给孩子一个肯定,孩子就会足够勇敢。
反思:自己在批评孩子的时候,
是披着爱的外衣在发泄自己的情绪呢?
还是针对事情批评教育孩子呢?
发心不同,效果迥异。
打骂本身不会伤害孩子,打骂时所带的愤怒的情绪、否定的语言,才是伤害孩子的真正匕首!
语言本身不会伤害人,语言背后的情绪才会伤害人!
二、关于理解
孩子愤怒、生气、发脾气,大多不是为了表达恨意,而是为了告诉父母:你越界了,我不舒服了!
你认为的叛逆实则是孩子告诉你:爸爸妈妈,我需要你的理解....…
你认为的厌学实则是孩子告诉你:爸爸妈妈,我需要你的看见.……
你认为的抑郁实则是孩子告诉你:爸爸妈妈,我需要你的陪伴.…..…
做懂孩子的父母,从学会沟通开始....
四、关于认同
认同不是简单的表扬,更不是假意逢迎
是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
是对每一个生命独特性的接纳
是看清真相和规律
是对一个生命的点亮和托起
是你说什么,就是什么
五、关于教育
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从来没有大事,教育都是小事,是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看见、认同、欣赏、相信、陪伴...
想要教育好孩子,重要的就在于创造一个有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父母”自己,做为父母我们需要自己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格渗透。孩子的主要教育者什么样,孩子就什么样。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ta成为什么人,那么,你就去成为什么人。
对于教育而言,越控制,越失序;越禁止,越诱惑!
六、关于美德
不管是勤奋、自律、友善、礼让等任何的“美德”,一旦是通过他人和外界的强迫或要求约束而得出,而不是来自于这个人的内心时,这种所谓的“美德”就不再是美德,而是一种生存策略,或是不得已而为之。
美德只有通过人的自由选择才能得到!
七、关于学习
为分数学是下策
为目标学是中策
享受过程是上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