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看到李俪了,我今天看到她,觉得她的精神状态非常好,无论皮肤,头发,体态。
我问她,最近都做什么去了?你都赶上贾玲的热浪滚烫了。确实,原来圆圆胖胖的她,现在身材凹凸有致。
她笑了笑说,贾玲是大明星,我可比不了。我觉得比起之前的我,自己还是感觉挺nice。
于是,她分享了她的膳食搭配和作息。我听得很投入,获益匪浅,有点想照着做。当然,我知道人和人是有差异的,要因人而异,因情况而异。
如今的李俪就像一颗小太阳,由内而外散发着光芒,不知不觉把周围的人吸引到她身边。
晚上回来我脑海跳进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会有匮乏感?为什么那些自给自足的人,能够像太阳一样温暖他人?
为此我专门请教了心理咨询老师。老师一一分析如下:
人心里之所以会有匮乏感,通常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物质资源的不足。当个体在物质生活上感到短缺,比如经济状况紧张、生活环境简陋等,容易产生缺钱、缺少物品的匮乏感。
二是精神需求的不满足。包括情感关爱、尊重、认可、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例如,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却不得时,会体验到情感上的匮乏;追求知识或艺术成就而受阻时,会产生精神文化层面的匮乏。
三是社会比较。在社会互动中,人们往往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若感觉自身在某些方面的拥有不如他人,可能会导致匮乏感。
四是自我认知偏差。早年经历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形成限制性信念,如“我不够好”、“我不配拥有”,即使客观条件改善,内心仍可能持续存在匮乏感。
如何战胜匮乏感呢?老师说。
首先,自我认知与设定目标。明确个人的价值观和真正想要的东西,而不是盲目追求外在的标准或他人的期待。
其次,内在丰盛建设。通过学习、成长和实践,提升自己的能力与内在素质,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
三是积极付出与分享。给予他人帮助、关心和爱,这种付出能让人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富足,并吸引更多的正能量回到自己身上。
四是感恩心态培养。每天记录并感恩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有助于转变关注点,从缺乏转向拥有,从而提升幸福感。
五是心理调适与心理治疗。如有必要,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谈话疗法、正念练习或其他心理干预手段,调整负面情绪和思维模式。
六是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获得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与肯定,建立互相尊重、互助互爱的关系网,减少孤独感和缺失感。
七是谋求实际改变。对于物质匮乏的情况,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努力工作或投资理财等方式去改善经济状况。
老师说,总而言之,克服匮乏感是一个涉及心理调整、行为改变以及内外环境优化的综合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采取积极行动,就有可能逐步摆脱匮乏感,迈向内心的丰富和平静。
我觉得老师的回答面面俱到,真的非常佩服我的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