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在华板9.9万的线下大课中,学习学也是要首先给大家分享的的一个内容,人们往往在学东西的时候,总是有胜心在,总想找到别人不如我的地方,比如华板提到,作为诗人的杜牧说曹操翻译的《孙子兵法》不好,比如大学教授说朱熹注释的《四书》不好,这种现象就是有胜心的表现。
我也经常遇到来找茬的人,我一般拉黑他们,免得耽误双方时间,在封闭场合里,不得不沟通的时候,我也会认真听,听他合理的部分。学习不是分高下,而是找自己的不足。
华板最后提到,读书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辦、笃行”,中庸里面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还把它作为校训。我认为“博学”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学海无涯志为帆”,船帆是你自己立的志,这样就划定了读书的范围;“审问”就是你一定要把它问明白,问就是争论,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慎思〞就是要仔细地思考;“明辨”是辨析,是一起辨析清楚,不是要辩论出输赢;最后,“笃行”是你一定要把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面,一定要放在事上琢磨。
领读华与华方法第525期
《华与华内刊合计》24
我的读书方法论02
作者:华杉
4 读书要读作者的思想,读透他的思想,最好读完他的全集
我个人的习惯,读书往往是读作者。其实你看到一本书,你觉得很有教益,因为人家是把他必生所学思想的精华,下很大的功夫,才写出这么薄薄一本来。当这个时候我就习惯去把他的书全部找来看,读全集。经常有很多某某全集,为什么出全集呢?因为有市场的需求,有愿意读全集的。我很看重曾国藩,还有王阳明,这两个人的全集我就一定要读。
5 读书不可有胜心,不要老去找作者不如我的地方
其实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很多人他不是为了自己学到什么,他老去想纠别人的错误。大家有没有体会?像我们听老师上课,下课后同学出来交流,有的同学说我觉得
老师今天讲的地方也不对。是不是有很多同学一出教室第一句话就是这个?听老师一堂课没有学到什么,纠了人家一堆错有什么意义呢?有人跟同学辩论的时候,不是为了
和大家一起把问题搞清楚,而是要在辩论上胜过你。
我们平时开会也有这样的,你一旦开始辩论,这个会就没结果了,因为大家都逐渐变成了为自己的立场和面子而战,而不是为了把这个事搞明白、把工作搞好而辩论。包括上课向老师提问,你会发现有人不是真的有问题要问,而是为了去表现自己。一旦有了胜心,读书就很难吸收了。
包括在读古人书的时候,有些人还想胜过古人。我们经常看一些老师写论语等等,都指出古人很多的错误出来,他在写这个书的时候就怀有胜过古人的心。
我读古书多,我看到这种情況特别普遍。比如说《孙子兵法》,有《十一家注孙子兵法》,第一个写《孙子兵法注本的是曹操,后面还有其他的人。到了唐朝有个人叫杜牧,杜牧大家都知道是个诗人,“清明时节雨
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好多诗大家都很熟悉,中唐时期比较乱,军事比较多,他也喜欢谈兵,他很认真注了《孙子兵法》,他的注释是最丰富、贡献最大的。但他有个毛病,一上来就说“曹说非也”,意思是曹操说的不对,应该是怎样怎样,乱说一通。那肯定是人家曹操对了,他是写诗的,曹操才是打仗的。
他注《孙子兵法 》时候都是怀着要战胜曹操的心,前面写了一大堆“曹说非也”。后面注的人就开始骂他,“杜说非也,曹说是。”杜牧说得不对,曹操说得对。后来你看这个书很有意思,就看到十一个人在那里吵架,但实际上吵不起来,被骂的人永远都死掉了,也没有办法从坟墓里起来骂。
更有甚者,有人看注解发现原文和理解也不一致的时候,他就说这个书印错了。非常普遍,可能说80%的人都这样。我看《大学》《中庸》的时候找一个现代的注本,山东曲阜师范学院孔子研究学院的教授,是专门研究四书的教授,专门写现代的注本。我一读他的注本,发现他把朱熹骂的狗血淋头,没写两句就说朱熹写的没有道理,或者说“朱说非也”
大概有四分之一的朱熹的注解都被他批了。《四书》就是人家朱熹编的,是朱熹编了这四本因此叫了《四书》,结果他说朱熹四分之一都错了,那就没有学《四书》必要了,学别的吧,何必学朱熹选的教材呢?弄了半天还都是错的,所以这里面就是一种胜心。一说别人不行,就感觉我胜过他了,这是很大的一个毛病。
6 读书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辦、笃行”
中庸里面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中山大学还把它作为校训。我认为“博学”不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是“学海无涯志为帆”,船帆是你自己立的志,这样就划定了读书的范围;“审问”就是你一定要把它问明白,问就是争论,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慎思〞就是要仔细地思考;“明辨”是辨析,是一起辨析清楚,不是要辩论出输赢;最后,“笃行”是你一定要把它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面,一定要放在事上琢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