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要那个超人玩具!”小孩在商场大声呼喊。妈妈尝试说服他:“现在不买,等过两天...”小孩打断:“为了我能安心学习,妈!”
这熟悉吗?是的,这就是我们都曾遇到过的场景。在消费的世界里,我们总是能为买东西找到合适的理由,为何?答案隐藏在“心理账户”这一概念中。
心理账户的秘密就是让商品成为某种“需求”,放入消费者最易打开钱包的“账户”中。像案例中小孩用“安心学习”的理由,成功打开了妈妈“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心理账户。其他还有,为了父母,为了家,为此我们总是愿意多掏腰包。
为什么这样管用?
人类天生就希望为家庭和亲人提供最好的。当商品与这些情感链接起来,它不再只是物质的,而是情感的、代表着某种责任和承诺。这种情感价值通常超过商品的物质价值,使我们更容易为它支付。
行为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指出,人们经常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分配资金。如“家庭”、“娱乐”、“日常开销”等。当消费与特定的心理账户相符时,消费的阻力会大大降低。
你有没有为了庆祝某个节日而购买昂贵的礼物?又或者,为了家人的健康,特意选择了价格稍高的有机食品?这些都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每当我们说“为了...”,其实都是在为自己的购买行为找一个合适的心理账户。
很多商家运用了心理账户的原理来设计营销策略。
打造情感链接:
如:“为了孩子的健康,选择我们的有机食品!”
创建节日营销活动:
比如中秋节,商家可以推出“为了团聚,选择我们的月饼”活动。
使用有力的语言:
如:“为了老人的健康,选择...”,“为了孩子的未来,购买...”等,这都是打动人心的句子。
其他运用场景:
在产品包装、广告、促销活动等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心理账户的原理。比如,在产品包装上使用“为家人,选择最好的”这样的字样。
回到之前,小孩用“为了我能安心学习”打动了妈妈的心。这其实就是心理账户在起作用。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因为在消费的背后,是我们对家人、对生活的责任和期待。下次你在商场,当你听到自己说“为了...”时,不妨想想,这是哪个“心理账户”在作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