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文学想法
幸福是存在心中的“道”

幸福是存在心中的“道”

作者: zoe_1b5f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17:26 被阅读0次

#弘扬传统文化之道德经#

学习《道德经》的第六章:玄牝之门。

个人理解及其感悟: 

玄牝之门,即为道,为万物之根。

属於“道”,道既是“无”,也是“有”,道之“无”产生万物,道之“有”成就万物。从道的观点看,万物都是玄同混一,根本没有分别,这就是道的奥妙深远。

看起来觉得似乎很绕,其实在我小小个人看来,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

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母亲,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是卖盐的,二儿子是一个卖伞的。下雨了妈妈担心盐受潮了,卖不出去。天晴了,妈妈又担心天不下雨,伞卖不出去。就这样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她都是愁眉不展,没有开心的时候。

一天,她遇到一位禅师,禅师开解她:如果下雨了,二儿子的伞能够多卖出去;如果天晴了,大儿子的盐也好卖了,这样岂不是都很好?

相同的事情,换个角度,换另外一种心态看到的却完全不一样。

**********

保持一份乐观的心态,在自己心里要有一条自己度量的“道”。不要让自己的“幸福感”被别人轻易的破坏。

有一个摆地摊卖阿姐,由于生意走不开。午饭晚饭都是她工地上的老公下班后赶点回家做完好,装在保温盒里给她送过来。每次吃饭她都感觉很满足。

一次,阿姐正在吃晚饭。一个穿着时髦的女人,过来买点小东西,挑三拣四,砍半天价格。末了,瞄了阿姐手中的盒饭,嗤之以鼻 “哎哟,你这吃的什么饭菜啊,油水都没有。”

阿姐再咽不下.......

**********

一公司高管,每次到家,一定要在楼下的小区花园里坐上10分钟后才上楼。原因是,他绝对不允许自己将工作上的一些负面带到家里,他必须在回家之前把自己的情绪整理好。

家是心灵的温暖港湾,你对世界来说太渺小,但是对家人来说你就是“天”。

******

人的一生,人人都追求幸福。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存在你心中的一种道。

*********

#以下为传统文化群, “茉莉花开”前辈为书友分享的内容#

原文:谷神不死(1),是谓玄牝(2)。玄牝之门(3),是谓天地根(4)。绵绵若存(5),用之不勤(6)。

注释:

1.谷:不是稻谷,而是山谷的谷,即两个山峰间低凹而空阔的地方。“谷”在这里指的也是空虚之意。神:在这里并非神灵之意,而是指“道”所具有的变幻无穷,不可测度的特性。“谷神”,实际上就是老子对于道的另一种称谓。

不死:意为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

2.玄:神奇的意思。牝:母性生殖器。“玄牝”在这里指的是"道”所具有的神秘而玄妙的生养万物的伟大力量。

3.玄牝之门:即母性生殖器,代指生育万物的“道”。

4.根:根源,起源。

5.绵绵:连绵不绝,又有冥冥的意思,形容“道”的无形而莫测的神秘情形。

若:在这里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之意。

存:存在。

6.用:作用。勤:穷竭的意思。

译文:

虚空博大、变幻莫测的“道”,是永恒存在而不会消亡的,这就叫做“玄牝”,即幽微玄妙的生育之门,而这也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它绵绵不绝、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天地之间,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解析:

老子在本章中继续描写形而上的“道”。这里,老子提出了两个新的概念,即“谷神”和“玄牝”,这两者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对于“道”的不同视角的代称。用“谷”象征道的虚空状态,用“神”比喻大道的妙生万物,用“不死”说明大道的永恒。老子说,谷神是不死的,换句话说,即道是永恒存在的。

“玄牝”则是说道具有生育万物的神奇力量。正因为道具有“谷”(空虚)和“神”(神秘)的属性,它才是不会消亡的。而其他具体可见的事物,则都会随着时空的变幻而殒亡、消无。只有道,在进行着永恒的演绎。这和老子在第一章所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内涵是一致的。

正因为道是永恒的,才能够成为化育万物的“玄牝”。“牝”,是母性生殖器的意思。先古时期,人们对于新生命从母性的生殖器官中娩出,觉得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并对此产生了崇拜之情。老子在此,以母姓的生殖器官来比喻道的伟大神奇。“玄牝”的玄,意味着神秘,老子借此肯定了道玄秘莫测的特点。

老子接着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关于绵绵,有两种解释:其一为绵绵不绝之意,其二为冥冥之义,也就是幽暗深远,不可窥测的意思。“若存”,即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这正是道的特点,它不是人们可以清清楚楚的看明白的。

正因为如此,道的作用才是无穷无尽的。天地间,可以清晰分辨的万事万物,都有一个生化变灭的过程,但道却是永恒的。无所谓生,亦无所谓亡,同时由于其形迹不可察知,因此也是无所谓变化,具有一种超越性质的存在。

老子在本章中,把“道”比喻成伟大而崇高的母性,非常贴切。大道化育了天地和万物,养育万物却不占为己有,给予却不自恃有功。这种奉献而不索取的品质和精神,恰似养育我们的父母,为子女付出毕生心血,却不求回报。作为子女,必须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们的劳动和付出。

在《庄子.知北游》文章中记载了有关泰清问道的对话。泰清向一个叫做无穷的人请教:“你了解道吗?”无穷回答说:“我不了解。”泰清又去问一个叫做无为的人,无为回答说:“我了解道”。泰清又问:“既然你了解道,道也有名数可言吗?”无为说:“当然有。”泰清接着问:“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子的呢?”无为说:“据我所知,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

而后,泰清又去请教一个叫做无始的人,说:“像这样,对于道,无穷的不了解和无为的了解,谁对谁错呢?”无始说:“不了解,是深奥玄妙;了解,是浮泛浅薄。不了解,处于道德范畴之内;了解,却恰恰处于道德范畴之外。”于是泰清仰头长叹说:“不了解就是了解,了解却是不了解,有谁懂得不了解的了解啊。”

无始说:“道不可能被听见,听见的就不是道;道也不可能被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能够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它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是不可以称述的。”

无始接着又说:“有人向他询问大道,他便随口回答的,那是不了解道。就是询问大道的人,也是不曾了解过,道的。道其实是无可询问的,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询问却一定要问,这就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从回答却勉强回答,这就是说对大道并不了解。内心无所得却期望回答空洞无形的提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就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空宁寂的太虚之境。”

这是庄子为了论述道的本质而编造的故事,也是对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等观点所做的具体阐发。意在指明大道之无所不在,无往不至而又不可辨识、不可言说的根本属性。

再讲一个小故事:

石屋禅师半夜醒来,听到屋内有声响,就大声问到:“来者何人?”

来者不慌不忙地回答:“我是小偷。”

石屋禅师接着问他:“你前后偷过几次了?”

那人回答说:“数不清了。”

石屋禅师继续问到:“你每偷一次,快乐能持续多久呢?”

那人回答说:“快乐持续时间的长短,要看财物的价值如何。有时长一些,有时短一些。”

石屋禅师不解地问:“快乐持续的最长时间,有多长?”

那人回答说:“也就几天而已。几天之后,就不快乐了。”

石屋禅师继续问到:“为什么不大偷一次?”

那人高兴地询问:“怎么大偷一次?你有经验吗?”

石屋禅师说:“经验也不多,只有一次,就毕生受用不尽。”

那人惊讶地问到:“偷一次能够一生享用不尽,这是什么财宝?在那里能够偷到?”

石屋禅师一把抓住那人的胸口,大声怒吼道:“这个无穷无尽的宝藏,能让你毕生受用不尽,你能明白吗?”

这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就是佛,就是道。无需外求,只在心中。圆满自足,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所不有,无所不能。超越生死,恒久不变。

对于这个故事,我的理解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就是本心。真正的自性是不生不灭的,当修正到无我的境界,顺应人事法则之道,自然之道,必然也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明事物的生机,如朱熹所说的一样,必须是有源头活水。所以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在事情本身上下功夫,而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剩下的只有乐观其成了。

在世俗中,我们往往只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注意事情之所以如此的渊源。而这里的“玄牝”就是现实人情,就是流变的自然,是一切制度、法则的生命之门。一切制度、法则失去了这个源头活水,便归于僵化、死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是存在心中的“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yuv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