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思考快与慢文学心理
诺奖得主是怎么用脑的?从畅销全球的《思考,快与慢》中找答案

诺奖得主是怎么用脑的?从畅销全球的《思考,快与慢》中找答案

作者: 黑思儿 | 来源:发表于2017-12-30 15:54 被阅读38次

    前一阵儿有个朋友问我如何提高阅读速度,我很不好意思地回复她说,其实我在这方面也不咋地。自我感觉看书的速度应该属于正常,不算特别神速,但也肯定算不上缓慢。当然,鉴于书的种类不同以及主题的深浅差异,不同的书籍的阅读速度还是挺不一样的。

    不过,有一本书我看得非常之慢,前前后后大概历时一年多——从Kindle看到手机再看到iPad,又从电子书看回纸质版,从在校看到毕业又看到创业,从牛津看到纽约又看到回北京再看到搬来温莎。。。总之就是真有点儿时过境迁的意味之后,才总算把这本书看完了。

    看完之后感觉棒极了。

    诺奖得主是怎么用脑的?从畅销全球的《思考,快与慢》中找答案

    书名叫做《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不过我感觉单就我本次阅读经历来说,恐怕应该是“阅读,慢与更慢”(Reading, Slow and Even Slower)。好在按照这本书里的主张,有时候,能慢下来才见真功夫。

    前几年,这本书着实火了一把。一方面,国际上好评如潮,大家纷纷表示看完觉得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另一方面,作者丹尼尔 · 卡内曼是诺奖得主这件事儿,想必也为此书助力不少。

    谁是丹尼尔 · 卡内曼?
    本书作者丹尼尔 · 卡内曼(Daniel Kahneman)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内曼出生于特拉维夫,是一位以色列裔美国心理学家;他在学术上最知名的成就是行为经济学领域的展望理论(也称为前景理论,英文是prospect theory),并因此获得诺奖。
    《思考,快与慢》一书于2011年出版,书中涉及卡内曼不同时期的三大研究主题,依次为认知偏差 - 展望理论 - 幸福感。

    卡内曼遵循了很多心理学家普遍认可的理论,认为人的大脑中有两套系统——系统一和系统二;关于这两套系统的理解和运用贯穿本书,并且大约也是书名中“快与慢”的由来。

    01. 大脑中的两套系统 | THE 2 SYSTEMS

    "System 1 operates automatically and quickly, with little or no effort and no sense of voluntary control."
    “系统一自动地快速运转,几乎毫不费力,也无需任何自主的控制力。”

    也就是说,系统一就是本书标题中所指的“快思考”;并且,作者特别指出,系统一的运转不能人为地停止("cannot be turned off")——这也被认为是该系统给我们的思考能力带来的一大限制。

    "System 2 allocates attention to the effortful mental activities that demand it, including complex computations. "
    “系统二将注意力集中到那些费脑子的事儿上,包括进行复杂的运算等。”

    系统二的运转通常与一些主观判断紧密相连,例如当我们需要集中精力仔细辨别某些事物,或者作出重大决定时,用到的主要就是系统二;这对应的就是本书表里关于“慢思考”的部分。

    我们的注意力是靠两套系统共同控制的。系统一虽说是自发的,但并不局限于那些显而易见的表面观察;它也可以产生一系列复杂的思考,但特点是“不费力”,“自然而然”,以及整个过程比较迅猛。

    同时,它也不断地给系统二提供一些信号,看看什么时候该登场发挥点儿作用。特别是当我们面对一些与系统一发生冲突的场景时,系统二的重要性就特别突显了。

    这里卡内曼举了几个例子,都是比较常见的心理学小测试。为了适应中文阅读需求,我也从别处搬运一个性质差不多的例子过来,方便大家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诺奖得主是怎么用脑的?从畅销全球的《思考,快与慢》中找答案

    如果你在进行第二步的时候,面对有一些字的第一反应不是说出它显示的颜色,而是把这个字念出来了(比如看到黑色的“红”字说,说出的不是“黑”,而是“红”),这就是系统一抢了系统二的活儿。

    在这个测试里,要求“快速说出”也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时间压力会让人更倾向于依赖系统一的自动反应——毕竟系统一本身就差不多是“快思考”的代言人,自然在被要求一定得快的时候,很容易就蹦出来大显神通了。

    "The most effortful forms of slow thinking are those that require you to think fast."
    “需要快速进行的慢思考最为耗费精力。”

    “快速进行的慢思考”——这几个字看上去就充满矛盾;所以,真要这么做的时候,不难受才奇怪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紧急关头,我们通常难以做出最冷静而全面的判断,因为当系统二跟不上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往往主要被系统一操控着。而系统一的近义词,大概就是相当于中文成语里的“不假思索”吧。

    同时,我们的心情也会对系统一的工作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不难理解,当人们垂头丧气或者心烦意乱的时候,很难再有敏锐而又准确的直觉,去对周围的人事物作出又快又对的判断。

    那是不是越高兴就越利于思考呢?也不尽然。虽然好心情能让系统一运转得更加自如,但也会使本来就懒得出力的系统二更容易被忽略掉——此刻,或许比较利于发挥创意,浮想联翩;但却不是最适合进行缜密思考的时机。

    02. 光环效应 | THE HALO EFFECT

    光环效应这个概念,特别容易理解:

    "The tendency to like (or dislike) everything about a person - including things you have not observed - is known as the halo effect."
    “全盘接受(或否定)一个人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那些不为你所知的部分——这就是所谓光环效应。”

    简单地说,有点儿类似于咱们常说的“爱屋及乌”的概念,但也不完全一样:如果你喜欢我,而我的偶像是MJ,你可能也会因此而喜欢MJ——这算是比较直白的“爱屋及乌”;如果你喜欢我,而我的偶像是MJ,你可能会因此感到崇拜MJ真是一件特别有品位而又招人待见的事儿——这基本就是引言中描述的“光环效应”。

    当然,光环效应有很多种应用,可能称得上是咱们普罗大众最熟悉的几个心理学概念之一了——各位如果老是奋起购买你们亲生爱豆代言的那些品牌和产品,差不多就是愉快地生活在光环效应的消费观里了。

    这里要聊的另一点,就是提醒大家,光环效应也可以用于描述那些负面的影响。从我个人经验而言,因为“光环”俩字儿听着比较棒棒的,所以在看这本书之前虽然屡屡听到这个概念,但从没想过它也适用于那些不招人待见的人事物(虽然这种“因为讨厌一个人所以他/她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的感受也没少体验)。

    03. 眼见为实 | WYSIATI

    卡内曼指出,我们的大脑有一种倾向,就是特别想要给所有事儿都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听到一个稍偏远欠发达地区的某种疾病发病率为全国最高时,就立刻脑补出诸如“医疗条件差”,“交通不发达导致无法及时就诊”,“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因此不关注长期健康”等等诱因;而当听见同样的地区同样的疾病发病率又成了全国最低时,便赶紧在心里解释说“乡村生活安逸所以心情愉悦”,“空气食品未经污染有利健康”,“淳朴的生活方式适宜养生”等等。

    然而,事实是这个地方本来就人口稀少;因此从统计学角度来看,由于基数太小,导致每一例增减都能给整个地区的发病率数据带来很大波动。

    "The deeper truth is that there is nothing to explain."
    “更深层次的真理就是压根儿没什么可解释的。”

    小标题里这个怪怪的WYSIATI是卡内曼在本书中常用的一个缩写,展开后其实是what you see is all there is,大意是“总共就是你看到的这些了”,引申来讲就是“没看见的也别主观臆测瞎琢磨了”。

    说到这里,我要聊一件事儿。八年前,咱们都最爱的“瑞秋”詹妮弗·安妮斯顿出演了一部电影叫做《他并不是那么爱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安妮斯顿还是一如既往地美翻天,但是这电影荼毒了多少少女心。从此以后,每每要在恋爱中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上纲上线时,总是搬出这部片子——不及时回消息?不爱你!没时间陪你?不爱你!对你没有言听计从?不爱你不爱你!(我不是要奚落别人,说起这个主要是因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种极度敏感以至于有点儿草木皆兵的阶段。)

    后来忽然想开了,很多时候其实没有那么多可矫情的事儿。反思下自己,有时候亲妈发来的微信也不一定能秒回呢,所以说不至于什么行为都上升到爱与不爱的高度。若你在感情中经历了对方一些看似解释不通的言行,在审慎观察细致分析、绝不小觑敌情的同时,也要记得卡内曼的教诲——很多事情真是“压根儿没什么可解释的”。

    后记

    这本儿书真挺好看的。里边有大量的概念、举例、和非常有意思的测试;同时,也很耐心地反复讲解着一些可能不算特别直观的意思。短短一篇读书笔记里,能涵盖的内容非常有限;但至少希望以小见大,能通过以上这些粗浅描述和零散感悟,调动起更多人的阅读兴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诺奖得主是怎么用脑的?从畅销全球的《思考,快与慢》中找答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tn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