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进步一点点語錄集教育
将科研与网师对接,与自身对话

将科研与网师对接,与自身对话

作者: 垦读者 | 来源:发表于2020-02-07 10:46 被阅读0次

    Day 17

    ——读姜艳敏老师的过关作业有感。

    今日继续研读优秀作业,阅读的是姜艳敏老师的《“对话式教研”促专业成长》。

    姜老师的文章深入而不冗长,带来的收获却也颇丰。

    在《静悄悄的革命》课程中,通过对佐藤学理论和伯姆式对话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未必是习得)许多核心的触及学习本质的概念,譬如主体性神话、被动的能动性、倾听与发言、润泽的教室、学习的三重对话、学习共同体、意义之溪、思维假定等等。在这些概念丛林中,总有几个能够给思想以惊雷,触发我们深刻的反思和自省。而这些也恰恰是啃读中的思维碰撞点,书写中的激发思维的触发点。

    姜老师在这篇论文中,给予了我几点启发:

    1.沉潜啃读,深挖文本。

    在这篇论文中,姜老师选取了教研为主题,对当下的教研困境、怪象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学习三重对话的理解,给出了改进建议。整体行文中,主题非常明确,表述精练,逻辑清晰,在阅读中,能够感知到姜老师平时啃读所下的功夫。任何课程的穿越,总要经历初次啃读,再次啃读,而后自读等一连串连续而复杂的过程。姜老师之所以能够把课程中的观点理论进行打通,挖掘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也得益于平时啃读的功夫。在打卡圈中,就能够看出其啃读的痕迹,其深度值得敬佩和借鉴。

    2.阅读文献,拓宽视野

    然而仅仅是啃读文本,还不足以成就一篇具有科研价值的论文。在姜老师的文中,也留下其它文献支持的痕迹。要使论文成为论文,对论剧的收集、文献的阅读不可或缺,而聚焦于考研以后而进行的专题文献阅读,给这篇文章增添了科学性、说服力。更关键的是,文献是前人做过的研究,阅读文献既能够了解目前的研究结果,避免重复研究或者走弯路,另一方面,也能够极大地拓宽视野——原先受限于个体思维,因为文献中的意义分享而有所拓展,乃至产生新的灵感。姜老师引用的除了两本课程用书以外,还包含了四篇精要切题的文献,对行文大有助益。

    3.行文规范,科学严谨

    论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其行文风格需要符合学术基本规范,需要以科学、严谨、精当的语言、逻辑、联系进行合理的组织。大到大小标题之间的逻辑网格安排,小到引用的格式规范、字斟句酌,都与平时的日常随笔大有区别,也因此需要加以区分。以本文为例,姜老师把对话定义为“一种平等、开放、个性且有助于思维碰撞和启迪的人际言语互动活动”、教研涉及到教师发展的内在性构成、教学应成为一种自觉的研究性实践活动……诸如此类的严谨表述,在文中处处可见。在语言风格和表述的精确性上,姜老师做得相当出众。这篇文章的确如郝老师所说,稍加修改即可以论文发表。

    读完这篇论文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件事,教师的科研究竟是怎样的?一般来说,科研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本身通常是一种负担,从以上来看,要写就一篇具有科研价值的论文,所耗费的精力和功夫相当大,也因此,许多老师避而远之,更重要的原因是,许多老师还是将科研当作是与实践关系不大,高居于庙堂之上的东西,科研的价值被大大贬低。

    同样的观点,也许在新网师也存在着。

    但借鉴姜老师所言,教研,根本处在于启发教师与自我的对话,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沟通,而科研,难道不正是如此吗?科研所带来的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反思正是让教学能够突破机械单调、重复“昨日的故事”。姜老师的作业展示了在新网师的沉潜,如何能够与科研对接,最关键的是,它展示了一个自觉的求知者,如何借着啃读、思考、书写而与自身的教育、生命对话。

    迎难而行,向“我”出发,也是我所理解的新网师精神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科研与网师对接,与自身对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cm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