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道士塔下的悲哀 《文化苦旅》道士塔下的悲哀 《文化苦旅》道士塔下的悲哀
《文化苦旅》这个书名很耐人寻味,文化是一次辛苦甚至艰苦的旅程,它是历史的积淀,这种积淀是命途多舛的,如凤凰涅槃一般历经若干次重生,探索文化的人则是一名苦行僧,在这历史洪流中寻找一份传承。大漠无垠、边塞的号角悲鸣,那被风沙洗礼过的敦煌在历经无数个春秋后,在游人散尽孤寂的夜里,默默倾诉着。
在岳飞的祠堂里,有秦桧夫妇下跪的雕塑。在敦煌莫高窟大门外则有王道士的圆寂塔。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在文化苦旅中,《道士塔》这一篇文章没有描绘敦煌多么美轮美奂的建筑,也没有描写当地的风土人情,仅仅是刻画了王道士这一令人恨得牙根痒的人。他将壁画用石灰粉刷,考虑石灰的市价才就此“收手”,又把粉刷后突兀的雕塑砸碎,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这些姑且算是他的无知,而后面所发生的一切才是一场噩梦的开始。他无意中发现他所处的破烂的石窟里的宝藏,与其自己一次又一次地给那些官僚运过去,倒不如卖给那些外国人,卖的钱可比化缘来的钱容易又多,就这样,如同西方的奴隶贸易那样,欧洲用廉价的玻璃球哄骗非洲,那些西方的文化“开拓者”用几个银元就从这个“肮脏的王道士”手中骗来价值倾城的文物。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对于箱中的文物,作者“甚至想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于伦敦博物馆里!”这是多么绝望的呐喊啊,面对那些创伤的文物,何不交给那些懂得珍惜它的人呢,都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连一个民族都不珍惜自己的历史结晶,世界也只能把它看成交易品,珍惜的恐怕是能从中获利罢了。那个时代,官僚们用民脂民膏花天酒地,仅有的可以守住它们的王道士却变相地出卖它们,一个当代中国青年写道“我好恨,恨我没早生一个世纪……”我们在学习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时,也有这个共鸣,做“如果当时”的假设,但仔细想一想,如果当真生活在那个年代,用一人的愤慨就能力挽狂澜?在那个时代生活下的人们其实被时代同化了,仅有的敢于站出来说话的那些人也被巨大的封建势力镇压,回归到风平浪静的状态。想要保全,就要缄口不言,如今的豪言壮志到了那时会成为你的墓志铭。
文化要以经济和政治为依托,连肚子都填不饱的时代,一本经书是救赎不了的。唯有国家强大,民族觉醒,有能力来庇佑百姓,才能保护那些精神财产不受损害,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那些本是自己的东西无理被抢,才不会令后人只做“如果”的假设,痛惜前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