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248631/eafe137eda3fad17.jpg)
「显道神德行」之后,紧接着「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不仅存在与「显道神德行」相同的疑虑,语言本身的来源及对象难以确定。而且同时还存在与「显道神德行」是不是同步的问题,也就是二者所说的,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系辞》只专注于「易」,即使偶有涉及现实世界,一般也只是双关,兼说「易」与现实。除了用现实作为铺垫,没有离开「易」而单独说现实世界的可能性。但是,「可与酬酢,可与佑神」,可能真的没有「易」什么事情,说的基本上是现实世界。因此这句话很可能与「显道神德行」并非一体,而是各说各的。
「显道神德行」的主角是「天地之数」,「可与酬酢,可与佑神」,是不是必然何规萧随?不一定。「天地之数」可以说就是「神」,所以「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的,应该另有所指。
「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不能否认,由这句话引起「显道神德行」的可能性。至少「子曰﹕『知变化之道者,知神之所为乎。』」应当就脱胎于此,「变化」、「神」这些主要的概念如出一辙。
对「天地之数」的评价,《系辞》与「子曰」异口同声,奉为「变化」和「神」。这样一来,所谓酬酢与佑神,就可能是与「天地之数」之间的关系,比如运用「天地之数」的人。运用是最便捷的沟通与交流。
「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的评语,很有可能是为「大衍之法」服务的。「大衍之法」这样的内容,急于得到认同,才需要吹嘘和炫耀。「古之遗言」不需要这样的助力,也没有容纳的余地。
「大衍之法」骨子里是卜卦的工具和方法。
「大衍之数」的说法,表面上与「天地之数」类似,好像鱼目混珠,其实风马牛不相及。因为「天地之数」的本质真的是「数」,是「易数」。而「大衍之数」的实质并非「数」,甚至与「数」除了计量之外,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准确说应该是「大衍之策」,即用于大演的蓍草的根数,说的是卜卦用的工具与它的计量。就像现代卜卦的「三钱法」一样,与「数」无关,就是一种用铜钱来得卦的方法。
《易经》的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卜卦「工具」,是用于模拟现实世界的专用工具。在这个意义上,则「大衍之法」连工具也高攀了,不过是建立工具的一个前期程序,准备工作而已。
因为可以得「卦」,所以「大衍之法」是「人」建立「易」的手段,而「易」又是与神「酬酢」,「可与佑神」的通天之梯。于是,由此赋予「大衍之法」以「易」的这种功能,并以此来介绍或者推荐「大衍之法」,无非广告夸张了一些,将纯粹的前期准备,贴上了「可以酬酢,可与佑神」的标签,以次充好算得上,但的确并非完全虚构,比现代铺天盖地的虚假广告要脸。
以此类推,对任何一种卜卦的工具以及方法,奉为「可与酬酢,可与佑神」,当然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搞清楚了内在的层次与关系。内容再跳脱,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最终结果是「可与酬酢,可与佑神」,就能够说得通。
问题的核心在于,这样的一种表达方法,却出现在《系辞》的文本。虽然帛书易经没有只言片语,但是却不能否认所谓的「大衍之法」确有来历,并非凭空捏造。
「大衍之法」当然不可能是「古之遗言」,不过形成文本以后的《系辞》,差不多完全是一个经过了再创作的作品。
首先,记忆并传达是一种复制创作,要保持原音再放几乎已经绝对不可能。
其次,形成文字记录,对于「古之遗言」来说,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件。由此产生的《易经》,不妨说是一个新的生命或者说身体。
再次,各种文本在漫长的时间里面互相影响,互相印证,互相比较,互相协调,也是一个不可少的经历。
最后,历代传承者对于《易经》的学习心得和实验记录,也是对于文本的有效充实,同样不能完全忽略,视而不见。
因此,「大衍之法」以及更多的类似存在,有并不奇怪,没有才违背常理。
孔子对此持什么态度?有何种影响?这应该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汉帛书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实在令人惋惜。不过不妨推测:「大衍之法」应该与孔子在其五十九岁那年,在殷商的故土宋国得到的《坤乾》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几乎可以肯定,《坤乾》作为殷商王朝的易学传承,含有「大衍之法」这样对《易经》的发展,十分正常。
另一方面,以孔子的治学态度,不可能不对「大衍之法」做一番敲骨吸髓的熬炼。例如帛书《易之义》解易用到了三对概念,「阴阳」、「刚柔」、「文武」。这个「阴、阳、柔、刚」正是《系辞》慎重命名的「四象」,「文、武」自然就是孔子对「四象」理论的发展,将「四象」的变化规律代入了现实社会。
今本《系辞》里边「子曰」的「道义之门」,其说法足以让人将帛书《易之义》的内容,与《系辞》「四象」的「义」和「善」联想到一起。怀疑前者脱胎于后者,有直接的承袭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关于「大衍之法」,不能否认孔子当然知道它的现实地位和理论价值。那么,即使孔子自己秉承「述而不作」的原则,没有将「大衍之法」编进《系辞》,但是他的传人却不一定做不出这样的行为。
更关键的地方是,如果真的是孔子的弟子这样做的,也与孔子晚年对于「大衍之法」的大力推崇、以及对于「义」、「善」之说的总结与倾心相授,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