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好久不见的朋友前来,进了屋里,看到书架上一册《孙子兵法》,突然问:这个,是不是很腹黑?
他的眼里,隐约闪烁过对我有些失望的光彩。
他有些愤世嫉俗的感慨:中国人呐,毁就毁在了这些过于发达的阴谋,阳奉阴违。
是啊是啊,我忙不迭表示赞同,顺手把桌上打开的一本《厚黑学》用手巾盖上。
——我知道他的一些经历,顺势猜到了他彼时的想法。
久别重逢,真是不适宜争论啊,说不到一块的时候,莫如沉默,着急着想要说服别人,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走吧走吧,下楼去吃饭,楼下的水煮鱼做的贼拉好吃。
02
我们对《孙子兵法》有一些误解,总觉得它是讲阴谋诡计的书,还有时候见《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合在一起,简直是教人怎么使坏的教科书。
其实不是这样。
《孙子兵法》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它一直在教我们一些基础性的东西。
——这些东西,往往是在我们贪速求快的过程中早已经忽略掉的。
比如说,它的开篇就是“计篇第一”,这里的“计”不是计谋的计,而是计算。
计算什么呢?“道天地将法”,从这五个方面切切实实来做敌我双方对比,对比过以后,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不要打。
战争是变数最多的事情,也最容易让人心存侥幸,所以孙子说了——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他知道这件事情很凶险,所以直言劝说,不可不察!甚至很多时候,他在教你能不打就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所以与其说它是一本战书,不如说它是一本“不战”之书。
03
《孙子兵法》是讲实力取胜的书,他从来不提“以少胜多”,因为这是小概率事件。
——用小概率事件来做指导,特别容易误入歧途。成功不可以复制,因为时机条件都不相同。
但作为战术指导,《孙子兵法》在其中也提到了“十二诡道”: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但与其说这是“阴谋”,倒不如说是“阳谋”——他不藏着掖着,而是把要用什么招式都告诉你,都是在明面上的,至于怎么判断,那就是你的事情了。
“三十六计”开篇说——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它也讲阴阳,并不是一味用“阴”,很多时候都是“阳”。
比如说“声东击西”,我就告诉你我要用“声东击西”,那你怎么判断呢?你怎么知道我是声东击西,还是声东击东?或者声东击南,或者声东不击了,我回家睡觉了。
——能让你看到的,都不是阴谋。
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于人。
真正的“阴”,从来都是你不知道的。
04
如果说《孙子兵法》“黑”的话,它没有黑在“兵不厌诈”,没有黑在“十二诡道”,它的黑,是一种高级黑。
第十三篇,“用间第十三”。
这才是真正的“阴”,是不会显露出来的,因为一直有这种“阴”的存在,所以很多故事,我们只看到“阳”的方面,就会感觉迷雾重重。
05
以前有一部很好看的电视剧,叫《北平无战事》,我只看了一集,就牢牢记住里面的一句台词——
“中共的周恩来,才是布闲棋的高手”。
温文尔雅的周总理,其实是谍战高手。
想来也是,《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里说: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殷商兴起的时候,伊尹在夏朝里做间谍(搜集情报),西周兴起的时候,吕尚(姜子牙)在商朝做间谍。
——因为用词习惯,称作“间谍”可能会引起不适,但事实上,他们的确在做搜集情报的事情。
孙子真是孙子,把本应该藏着的话都说出来了。
06
如果你能看到明面上的各种策略之后,还知道背地里其实隐藏着“谍报”系统,那么很多故事,就非常好理解了。
三国时期,官渡大战前,曹操要去攻打窝在徐州的刘备,众将纷纷劝阻,大家都怕在攻打刘备时,袁绍从后面包抄。
这时候郭嘉站出来说:
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
后来之事发展,果然如郭嘉所言——
曹操出击刘备时,袁绍智囊团核心成员冀州别驾田丰匆忙找来:
报告主公,曹操去打刘备了,真是天赐良机,快,咱们快去抄他后路,如此一来,则天下事,可定矣。
不料袁绍一脸苦闷:哎妈呀,老田,啥也别说了,我小儿子病了,我心情不好,先等等吧,等我小儿子好起来,咱们再做打算。
啥?田丰当时就哭了——
嗟乎,事去矣!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
这个故事特别为人津津乐道,后人以此作为判断袁绍曹操性格的依据,这个袁绍啊,真不像话,取天下者,咋能被儿子生病这种小事牵绊呢?你看人家曹操,张绣反叛,儿子侄子都不顾,还有刘备,老婆孩子一扔,上马就跑。
可是仔细一想,好像并非如此。
袁绍若是如此脓包,那他应该坚持不到官渡之战,很早以前就应该被江湖除名,而且,直至官渡大战前,全天下都很看好他,甚至曹营中都有很多人写信准备投靠。
回过头去看,曹操奔袭刘备,袁绍一定会按兵不动,这个结论,似乎早就在曹操郭嘉以及荀彧的意料之中。
这就不正常了吧,就算你神机妙算,通透人性,那咋能算到袁绍小儿子会生病呢?
所以,所谓小儿子病了云云不过是袁绍随口说出的借口而已,只是因为他不想听田丰说话。
为啥不想听呢?
因为袁绍不信任田丰。
——一个人一旦不被信任,那他说啥话都会被误解,再好的计谋也会被当做居心叵测、诡诈险恶。
可是袁绍为啥不信任田丰呢?
因为曹操有间谍安排在袁绍身边。这位间谍积极主动,煽风点火,挑拨袁绍与田丰、沮授、审配、逢纪等人的关系,以此影响袁绍的决断。
——所以袁绍的智囊团,虽然个个都是当世无俦,但却陷入彼此的攻讦与内斗。
还有件事很有意思,官渡之战后,曹操大胜,士兵搜索出很多曹营中企图投靠袁绍而写的信件,有人建议据此追查,严厉处理,曹操却说:可别闹了,我太理解你们的选择了,当时老子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保全,更何况你们呢?
说罢,让人把信件烧毁了。
有人说,曹操奸诈,假作宽宏大量。其实即刻烧毁还有一个原因——
曹操在掩盖自己获胜的真相。
如果把那些投靠信披露出来,大家就会发现在信中提供的大量曹营机密都是假的。
是的,曹操在有意识的利用身边人的背叛为武器,故意将己方的情报透露给袁绍,而曹营里真正的核心秘密,只掌握在曹操、郭嘉和荀彧手中。
这样运作的结果就是——曹操掌握了袁绍最真实的信息,而袁绍掌握的,都是曹操放出来的假情报。
结果会怎样,你觉得呢?
07
为啥说曹营的核心情报只掌握在曹操、郭嘉和荀彧手中呢?
再举个栗子栗子栗子——
官渡对峙,粮食接近吃完,士兵们久战兵疲,早已厌战,大量的士兵开始叛逃,曹操内心压力巨大,他给守在许昌的荀彧写了封信,表示打不下去了,我想回许昌……
——感觉极像《乔家大院》里,乔致庸初到包头应对米市心力憔悴,近乎崩溃的对着孙茂才哭诉:我不干了,我要回家……最后在孙茂才的坚持鼓励下,才坚持下来……
(果然是没有经历过崩溃,没有在深夜里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语人生啊)
当时的荀彧也像孙茂才一样,他给曹操回了一封信,里面写道——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ji)之时,不可失也。
这封信历来被引用,以证明荀彧的神机妙算,可是,他只是留守在大后方的谋士,战事瞬息万变,他咋能知道“必将有变”?
所以,只有一种可能,荀彧是曹操在袁营中情报人员的接口人,而这封信,就是他对曹操的汇报:老大,不必着急,袁绍那边军粮也差不多了,难受着呢,停住啊老大,胜利就在前方……
如果这还不足以证明荀彧谍战负责人的身份,那后面他又来了一封信,信上说:袁军的运粮车千量,由护粮将军韩猛负责押运,此时粮队已经抵达官渡。
在信上,荀彧还详细分析了韩猛其人,称其勇猛而冒失轻敌,如果发动突袭,一定能干掉他。
荀彧人在许昌大后方,结果却能对袁营的情况洞若观火,他不仅知道运送粮草的数量,抵达的时间,甚至对运粮官的情况一清二楚,如此详细的情报分析,绝对不是普通的密探所能完成的,所以可以肯定,曹操方有着严密而完善的谍报系统。
——确认这个情况,就能理解为啥每次曹操想要行事,众人不解的时候,郭嘉和荀彧却总能站出来,施展绝对精彩的分析。
——所谓智囊,无非是最大程度掌握了更多的信息,所以才能做出相对准确的预判。
这样看来,其实没有必要神话谋士。他们,不过是超一流的谍战高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