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是《北京的春节》,在这篇文章里,老舍先生从腊八开始写到正月十八,将浓浓的年味一一呈现出来。今天也已经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了,可西安的乡村街道还是平时的景象,除了城里公园、广场上的新年装饰,真的很难感受到年味。
小时候每到冬天总是期盼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各种各样平时吃不到的美味,还会见到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玩游戏。而大人们则会更加忙碌,临到过年他们会贴窗花、大扫除、办年货,一派忙碌喜庆的景象。而如今,生活越来越科技化,人们也越来越有钱。想吃什么随时可以买,想办什么年货手机点一点就能送到家。小孩们聚在一起,除了玩手机就是玩ipad,那种欢欢喜喜的人情味,再也难找到了。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年关将近,妈妈就要开始大扫除起来,一边打扫一边招呼我帮忙,即使没法帮到什么,递递抹布,搬搬凳子总是能做到的。一家人风风火火的将家里犄角旮旯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就为了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那时贴春联、窗花,用的都是新熬的浆糊,用浆糊贴的春联那是平平整整,风吹日晒也不会掉下来。浆糊是面粉淀粉这些东西熬出来的,小时候好奇,还偷偷尝过一口呢!从正月初十开始,一到晚上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挑着外婆送给外孙的红绸灯笼,再让大人们点上蜡烛吊上萝卜块在街道上转悠,嘴里还念念有词:“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睡。”直到正月十五那晚一定要把灯笼烧掉才算过完了年。
可是现在,有了全年无休甚至24小时不打烊的超市,再也不会有人着急忙慌的囤年货了。新衣服随时都可以穿,不用再等到过年。春联、窗花也不用熬浆糊贴了,透明的胶带一粘,分分钟搞定。年夜饭越来越丰盛,但却不觉得新鲜了,因为这些菜平时也能吃到。孩子们玩的灯笼也变成了各种各样卡通塑料的,开关一开,音乐和彩灯代替了蜡烛,却缺少了那一份童趣纯真。
最遗憾的是无法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了。记得去年除夕夜,王寺街道一片安静,甚至比往日更寂静,往日还有来往车辆的轰鸣声呢。如果不是电视里播放的春晚,真觉不出是过年。对于放鞭炮,不禁想起了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春节该不该放鞭炮,让学生选一种身份来表达。有的学生站在普通市民的角度说应该放鞭炮,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年味的体验;有的以清洁工人或环保局长的身份说不能燃放,污染空气制造垃圾太不环保……最后有几个学生讨论说能不能制造出电子鞭炮,既有传统花炮的响声和光彩,又不会污染环境。这真是超级棒的想法!我告诉他们,这种鞭炮已经发明出来了,只是因为成本太高还难以推广普及,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了,或许十年后咱们班就有人从事这项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呢!
说回正题,小时候那些过年的仪式感,让我们拥有多少珍贵的情感和记忆?如果我们舍弃了仪式感,我们的春节也会变得越来越寡淡无味,所以,那些充满着传统欢乐的年味,还需要我们再一点点的捡起来让我们的孩子去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