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鲁迅
前段时间(说来也好久了),豆瓣流行起了一系列“个人影史排行”的话题。虽说“文无第一”,但作为一个单机版豆瓣玩家,我也私自尝试了一下。这个过程虽然困难,但最终大致有这样一个结果——《海上钢琴师》第三名,而《醉乡民谣》第三名。
对两部电影的认同,我可以采用毫不夸张的两组数据来浅显地说明:在写本文之前,我对《醉乡民谣》进行的是第六刷,而《海上钢琴师》,是第四刷。相较之下,个人影史排行第一的那位老哥,只有三刷。
当然用数据来看问题是管窥蠡测的。这两部电影,从某种角度来说,大相径庭。《海上钢琴师》是上映于1998年,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作品;而《醉乡民谣》则是上映于2014年,科恩兄弟的影片。虽都出自于赫赫有名的导演之手,但由于相隔年代之远,两者完全谈不上毕肖。
但它们为何能在二、三名的席位上比肩就坐?在我眼中,非常主观地、原因是它们讲述的两种人生,一是我所向往的人生;而另一个,则是我所经历的人生——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么将两者写入同一篇“影评”原因。
首先,不得不佩服国家广电局给这两部电影赐予的汉语译名,体现了雄厚的汉语功底:它们不是直译——若是交给我,最多呈现给大家的只能是“走进卢恩•戴维斯”以及“1900的传奇故事”——让人看了毫无欣赏的欲望(就好似《Life of PI》、《Three Idiots》等优秀佳作就经历过“烂译名毁了一部好电影”的摧残——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言);而是采用了意译,鞭辟入里,明确主题,又无饾饤之嫌——仿佛点厾而成。
两部电影还有一处共同之处,就是导演的叙事手法。相较于希区柯克、诺兰等让人一刻不敢放松注意力、而故事发展却不显得紧凑的节奏、以及草灰蛇线的精心布置,朱塞佩和科恩兄弟使用的是非常舒缓的叙事手法。只用偶然的伏笔让人豁然明白一些事情。这种文艺片惯用的手法,将观众置于一个无比放松的状态,而不是牢牢抓住观众的情绪。有人以冗长、无聊来评价它们,进而确定“这是一部烂片”。
显然这是大谬不然的。他们殊不知这是导演们想要达到的效果——这要求我们站在欣赏的角度。类似地《Wild Valley》、《Roma》等优秀作品,都是以平淡的叙事来冲击观众的思想和心灵。
当然,《醉乡民谣》中,科恩兄弟的个人风格也非常明显。虽然是一部“人物传记”,它并不以情节打动人。对于主角Llewyn,从头至尾地,也没有高光时刻。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句,朱塞佩·托纳多雷导演的蒙太奇手法,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人眼睛的特写,竟将情绪渲染的异常到位)。
Max说,他是1900唯一的朋友。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斗琴大赛中,1900沉浸美妙的音乐中,为他的对手留下眼泪。当他弹奏出内心流转的音乐时,那些浅薄而“只听炫技”的观众——甚至包括“好朋友”Max——却嘘声一片。他们无法走进1900的音乐,更无法走进1900的内心;虽然在第三轮角逐中,他依靠炫技赢得了掌声与喝彩,但并没能改变其内心的孤独和悲哀。
也许只有他的对手,才能读懂他的音乐。但由于其极强的“自尊”和狂妄的性格,1900没能获得这份友情。
这一点,我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己。Max可能能称作“朋友”,但站在不同的角度,1900发现,Max并不能了解自己的内心。“我想去陆地上听一听大海的声音。”“要我说,你是想去那家渔具店看那位女孩罢。”紧接着,就是一片沉默。
Max是和所谓“陆地上的人”沆瀣一气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最好的戏剧只不过是人生的缩影。”1900带给我了感同身受的悲观:所处的环境中,也许有愿意听你诉说的人,她也许不甚了解我;但那位向你描述“大海的声音”的知心者,却永远地离去了。
《海上钢琴师》的结局,无疑是悲剧的。而《醉乡民谣》,虽没有结局,亦或是开放性的“循环”,也展示了Llewyn悲剧性的人生。“悲剧”是两部电影的共同点,这也是一部分人看完后直呼“烂片”的原因。但“悲剧”真的等同于“烂”吗?答案是否定的。
尼采认为,“悲剧是最伟大的艺术”;我想,好电影不应该只去迎合观众的想法,而应表现自己的态度与思想。这正是科恩兄弟伟大的原因。
正如前文所说,Llewyn在整部电影中没有高光时刻;没错,这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Loser重蹈覆辙的人生。处于个人的原因,困难和挫折接踵而至:向好友借钱,去解决在其妻子身上犯下的罪孽;寄人篱下,却弄丢了别人的猫,发脾气搞砸了人家的晚饭;跋涉千里却未得到经纪人的赏识;在不知何处,还有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儿子;在煤气灯酒吧,收到别人一顿揍......
虽然这些“小挫折”都相应的得到了解决或忽视,但这并不能改变Llewyn碌碌无为的人生——甚至说它们造就了Llewyn不断苦苦挣扎的人生。他绞尽脑汁,费尽心血打掉的胎儿,甚至有可能极有可能不是他自己的。在煤气灯酒吧一次又一次的登台,一次又一次地说着同样的笑话,熟悉的场景,熟悉的氛围,熟悉的音乐,却没能赢得一次掌声。相反地、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身边的人走向成功——包括最后只留下声音的Bob Dylan。
他跌入了努力挣扎、再次失败的死循环中;想过放弃却又无路可退;这正是《醉乡民谣》能够走进我心的原因。即使这个Llewyn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成功了,也会有无数个Llewyn在泥地中打滚——这就是时代的另一面,也是科恩兄弟想要展现的。
所以,在豆瓣看到“哪部电影和你最像”的话题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这部《Inside Llewyn Davis》。
类似地,1900亦生活在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它能够操控88键的钢琴键盘,却注定不能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新世纪中,操控自己的新生。虽然令人欷歔不已,但“从没存在过”,也许是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最合理,同时最具必然性的结局。前段时间,豆瓣流行起了“你最想改写哪部作品的结尾”的话题,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1900.但几经深思,才明白这才是1900最好的结局。
当“正常人”认为,新世纪能为他们平凡的生活增添安逸时,1900不愿像他们一样,让自己的人生毫无意义。正如查尔斯·狄更斯所描述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句箴言谶语,仿佛适用于所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人。
正如题记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当一声“America”响起的时候,人们欢呼雀跃,仿佛看到了新生,看到了自由,看到了未来。
然而,1900并不能看到。
但他并不孤单——他不愿“正常地”、生活在这喧闹的陆地上——正如一位友邻的短评:“他不愿离开的不是这艘船,而是那个养育他的精神家园”。
与同行交流时,她认为“1900不愿下船,这是一种懦弱,是不可取的。”他抱着未送出的唱片,媕娿不定的样子,并不能定性为懦弱;相反地、一位友邻总结的很恰当:能说出“F**k the regulation”、坦然面对死亡的1900,难道真的懦弱吗?
为什么他至始至终没能迈出那一步?从删减片段船长欲将1900赶下船、从与爵士乐“发明人”的交锋、从他在舷窗中看到的芸芸众生、从他在报废船上与Max最后的交谈......我们不难看到,他是不愿成为和所谓陆地人一样的“正常人”。在陆地上,他听不见大海的声音,同样也掌控不了他的“音乐”。正如Danny生前所说:“除了弗吉尼亚号,没有什么是好的”。
1900的境界,是与世人扞格不入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提出:“一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就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则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和1900一样,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简单地来说,《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成功者的悲剧,而《醉乡民谣》则是一部失败者的悲剧。Llewyn的失败,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实力和水平——这从他朋友们对他的态度、和他在影片中,为我们呈现的音乐不难得出——而是因为他不讨喜甚至有些偏执的性格,在这困难重重的时代中,注定不能成功的命运。
造就Llewyn的性格,也有其根本原因;那是Llewyn说不出的苦痛。最好的伙伴麦克投江自尽,也便没有了人与他共渡难关。于是他选择了一个人单干;他相信自己的实力,但却又双叒叕没能把握住机会。每一次的原因大同小异——没有人理解他对于失去麦克的苦痛。在寄宿的教授朋友家里,认识了“专家”,却在展示才华的大好机会中,因“Mike’s part”大发脾气,被赶了出去(有趣的是,猫“尤利西斯”凯旋归来,而Llewyn仍在原地踏步);又因搭档的原因,穿着经纪人“该死的大衣”拂袖而去;也许是这首歌给他的苦痛太多,在面对新的经纪人时,他没有再次唱起那张《醉乡民谣》的主打歌《Farewell》;而是选择了追求情感、追求艺术的《Death of Queen Jane》。
尽管如此,他唱哭了自己,却没能得到赏识。
“I haven’t heard a lot money in it.”新经纪人提出他与原来经纪人复合、或搭建新的队伍时,Llewyn心灰意冷,只留下一句“好吧”。
在于吸毒歌手同行时,也因搭档的问题产生了两人的不和与争执。也在他身上,Llewyn看到了更加无望的未来:即使表面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实际上混得更加不省人事。
煤气灯酒吧的第四百次上台,他的两首歌唱出了内心的苦闷。此时的他,已经了解,没有人可能走进他内心的愊忆。他将第二首歌词中“I had a man”改成了“The woman I loved”,去博得Times记者的关注和共鸣;第四百次在同样的舞台唱着同样的歌,却始终没能改变他悲剧的人生。
同样地,1900也有内心的苦痛。追求内心的纯净,他不被人理解;和Llewyn一样,他并不渴求得到他人的理解。这也正是他不愿步入喧嚣的城市的原因之一吧。
音乐,是两部电影共同的题材。在动人的旋律中,我们也许能对主人公的内心有所窥探;但不管怎么解读,相信他们复杂的内心,依旧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所以无论什么时刻,如果这些音乐响起,我的内心总是会有所触动——对我来说;他们的人生,就是能引起我情感共鸣的人生。
说了这么多,无非凝结为两个字——“孤独”。这就是两部电影能够走进我心的原因。尼采常说:“乐观主义者是浅薄的,但由悲观主义而产生的乐观,则是经历过苦难而重新肯定人生的。”毋庸置疑,Llewyn是悲观的;而1900的乐观,应是这最为高尚的乐观。
这也是我,也许会被看作优秀;但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Loser。在这个时代,注定了不被理解而默默无闻。不认为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但跻身于乌合之众之中,却感到无比的孤独。为此,我并不害怕在这个时代中沉沦。时光荏苒,我成长了,亦释然了。
所以,是成为Llewyn,还是1900?
2019年11月24日
于知临中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