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那天,因着舅舅载着外公外婆来我家,许久不来一次我家的表妹也随着我阿姨一起过来看我外婆。表妹不是一个很外向的人,同样的,我也不是。纵然年少时时常一同玩耍,但年岁隔得久了,见了面聊天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表妹问起我大学是不是很轻松,我也只是边玩着游戏边回答她,然后告诉她我的后悔。又因为她现在是高中生,我就以比较轻松搞笑的语气告诉她我的后悔,然后拐着弯告诉她现在要好好学习。我说我一是后悔当年在别人认真读书的时候我睡觉,每天早上起不来;二是后悔当年因为复读的话就没人帮我打早餐没人免费载我回亲戚家(高中时放假回亲戚家)所以没有选择复读;三是后悔大学整天看小说。表妹笑笑,说原来不复读是因为懒。
我发现,这样的聊天其实很是轻松,但是看着她认真的眼神,似乎很渴望能够从我的嘴巴里说出如何提高成绩如何高考成功的诀窍时,我第一次觉得很是愧疚。每个小孩小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别人家的小孩”做对比,对于我的表妹来说,我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小孩”。事实上,我不优秀,只是每次在学习上凭借着我的小聪明站在让我家亲戚孩子仰望的位置上,可偏偏我又是一个懒人。因此我愧疚,是因为我作为她们想要追赶的目标却因为懒惰在高考时只考取了一个普通二本后来升了一本的学校;我愧疚,是因为连我都羞耻于这样的一个成绩却任然让她们用崇拜的眼光盯着。因此我只能拐着弯告诉她如果还有一次,我会勤奋。当然我也说了我不指望她在现在这个阶段能够体会。
话题回到题目上面,就是这样的一次对话,我突然感觉到,如果你没有比别人特别的地方,那你在聊天的时候就没有谈资。对于我的表妹来说,我是一个过来人,也是她要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她的眼里,我是优秀的,所以在聊天的时候,她会迫切地希望能够从我的嘴里听到一些有益于她的话,或者我的一些经验。但是如果今天我的表妹是一个重点学校的以考取清华北大为目标的尖子生,或许她就不那么在意我的故事了。
同样的道理,在事业的开拓上,在一些兴趣爱好的实践上,人们会期待从成功的企业家嘴里吐出他的创业经验;会希望从同爱好者的嘴里说出他的实践经验,诸如去过什么地方,追求爱好的路途上发生过什么事,得到什么经验等。因此,人们的聊天分享,无非不是在讲故事,不是在讲自己的,就是在讲别人的,或吹嘘,或分享。你没有比别人优秀的地方,或者没有比别人特别的地方,你就很难成为人们话题里的主角。因为在积极的聊天对话当中,没有人会喜欢一直听你的抱怨,你的失败。就算人们愿意听你的失败,那也是因为他们想听你失败之后的成功,而在成功面前,之前的失败都是经验。
因为这样的“潜规则”,当你没有比别人特别的时候,你也就没有什么可用于分享的东西告诉你的对话者,而在积极的“倾听-对话”的过程当中,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你有我想知道的成功经验,我有你想知道的故事。假如你只能做到不断地输入,却做不到输出,你也会害怕,对方会不愿意一直听你的失败,你的挫折,于是就会产生一种趋势:向比自己差的人吹嘘,和与自己差不多或稍差的人聊天。或者说更像是俗语里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有两种矛盾,是因为自己没有谈资形成的:一是人们喜欢听成功或优秀的人分享他们的故事但羞于自己没有特别的故事可说;二是厌烦与自己差不多层次或稍差层次的人的抱怨、失败经验但又因自己能够分享或吹嘘而感到满足。对于这样的矛盾,从心态上就应该调整好,毕竟,成功的人不意味着在各方面都优秀,我们普通不代表就没有有趣的故事。每个人总会有自己特别的一面,端看你会不会发扬罢了。
当然,谈资一物是因人而异的,一件事情,对在同一方面比自己优秀的人来说可能算不上什么谈资,但对于在同一方面跟自己差不多或比自己差的人来说可能就是很好的经验了。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无非不是前者你没有比别人更优秀或有更特别之处,后者相对来说你就具备了优秀与特别的地方。
这样的道理,倒是我现在才突然有所体会。如此,便愿大家都能做一个特别的人,有趣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