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个“真正的阅读”起点:这一时期,家长希望儿童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通过印刷文字阅读生疏的文本,并获得意义。这个起点的名字就是“独立阅读”。
以上这段话摘自《预防阅读困难》,“获得意义”被我特别标注了出来。原因是,在普遍认知当中存在一种阅读——我称之为“学业阅读”。它的目的是正确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并取得分数,当儿童进入小学后“学业阅读”便与之为伴。非常遗憾的是“学业阅读”对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起到的是负面作用。
阅读是通过阅读文本(也许是文字、图表、符号等)获取信息,构建意义的过程。我们每一个人受各自的经历、年龄、阅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阅读中构建的意义也各不相同,正如老莎所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定义过我们讨论的阅读范畴后,接下来说说独立阅读的开端,独立阅读是在没有“外力”影响下,儿童能独自通过文本获取意义。我们通常会认为当儿童有一定的识字量时大概就可以进行独立阅读了,然而在我所做的儿童阅读观察中发现,“识字”并不是起决定因素的关键点。在儿童真正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之前,他们往往会在以下几种情况中徘徊:
图画阅读
在整个学前阶段,儿童大部分进行的是对图画的阅读,他们一边听成人朗读文字内容,一边观察画面,并将两者结合形成自己头脑中的故事。小X6岁,她有非常好的亲子共读基础,虽然目前不会拼音,也认不得几个字,但这些并没有成为她阅读的障碍,仅仅通过图画阅读她就可以非常有条理的进行叙述,从中也可看出她对图画部分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
那如果儿童不愿意叙述,我们怎么知道他是否“读懂”了呢?
我们可以做的辅助工作:
1、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说或不说他决定;
2、从其中他最喜欢的一页开始;
3、对他所构建的意义予以肯定与鼓励;
4、分享式叙述。
拼音阅读
拼音已经掌握的儿童会借由拼音进行阅读,他们会不由自主的读出声来,可在我们听起来总是有些地方怪怪的,多半是因为他们把完整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读“分家”了。在这个阶段,他们享受的是自己读的乐趣,对意义的获取并不在意,一本书读完常常自己也记不清读了些什么。
我们可以做的辅助工作:
1、选书方面可以选择一些偏口语化、由短句构成的故事,比如《一年一班》系列、《晴天有时下猪系列》;
2、在孩子阅读前,帮他们在书上断好词、句,比如“我们|必须|明白,自己|在别人|的|眼中,可能|也是|不可思议|的。”
3、孩子读后,我们再完整的读一遍给他,并进行适当讨论。(抛砖引玉:与桃子的讨论记录)
文字阅读
通过一段时间的拼音阅读,不少儿童会进入到纯文字的阅读中。他们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阅读,他们兴奋于自己有能力阅读和大人一样满是字的书,他们欣喜于不用求人就能自己追寻故事的结局,他们迫不及待、囫囵吞枣式地读完一本书再换一本书,让他们感兴趣的是故事情节的波澜起伏。虽然能够简单复述故事内容,但对故事意义的探究仅浮于表层。
我们可以做的辅助工作:
1、互相读书给对方听(片段或全文皆可);
2、重新阅读之前读过的书;
3、增加讨论的频次。
以上三种情况均是抵达独立阅读前的基础部分,儿童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各种各样不同的书籍,从而慢慢积累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并逐步成长为有能力的终身阅读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