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人生智慧之四
□ 湖 山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什么?不是名誉地位、不是金钱财富,而是一生平安,一生幸福。怎样的人生才能幸福平安?老子从人生长远的苦与乐考虑,认为人的身体是自己的,是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功名利禄都是身外之物。人如果能区分内外,进而重内轻外,做到“知足”、“知止”,就可以一生幸福,平安自在。
一、知足是道德底线、是身心健康的标准
我们经常会用到一个成语“知足常乐”,它来自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懂得知足,那不仅是快乐的,而且是富有的。人一旦不知足,肯定是痛苦的。
老子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王弼对这句话的注解是:“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已,故圣人不为目也。”这里讲的“为腹”是指一种没有贪欲的生活,“为目”是指有贪欲的生活,老子主张“去目”、“取腹”,要人们清心寡欲,敛性收心,守道存真。
张其成先生认为:富有的标准是什么?不是金钱和财富。因为金钱和财富的数量是可变的,究竟多少量才算富有?何况金钱、财富和快乐并不是成正比的。那什么才是富有的标准呢?老子说就是知足的心态。
老子讲的“知足”不是懒惰,而是要人们“戒贪”。人生的痛苦与悲哀,往往是因为自己的不知足、贪得无厌造成的。清人胡澹淹《解人颐》有一首小诗《知不足》,很有哲理。
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
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被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
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
这首诗歌深刻地揭示了“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的情景,说明了人一旦放任贪欲膨胀,就会永不知足,所以人必须要“戒贪”,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任其发展。
王蒙先生认为:“长期以来,知足常乐似乎是自欺欺人的代名词。而在个人消费、享受待遇上的知足,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也是身心健康的标准,陷入永无餍足的贪欲,则只能是罪恶与痛苦的根源。”
二、身体与名利哪个更重要?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四章中提出了三个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他说了:“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名望与你的身体相比较,哪个与你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你得到的与你失去的,哪一个更有害?
你的身体、你的身家性命与名利财富相比,哪一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并不难选择,我们都明白身体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可是我们又都在不知不觉地犯一个低级错误,总是把人生的目标定位在功名、钱财上,为了名利不惜损耗自己的身体。可一旦发现身体有病,甚至是得了不治之症时,才悔恨不已。这叫做“年轻时拼命赚钱,年老时化钱保命”。
老子提出这三个问题,是要我们回归到根本,重视身体和生命,不要把外在的功名利禄看得比内在的身体还重要,想一想自己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他是要通过不断地追问,让人们逐渐清醒,逐渐找回本真,这样的人生才不至于困惑、不至于迷失。
三、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在《道德经》四十四章中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的喜好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聚敛财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这些话都是人生的经验之谈。
唐玄宗李隆基对杨贵妃就是“甚爱”,杨玉环本来是他的儿媳,他不顾人伦道德将其据为已有,并且封为贵妃,杨家姊妹也得到了分封,她哥哥杨国忠还当上了宰相,从此皇帝天天歌舞升平,无心过问朝政,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安禄山大军攻占领长安进,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西逃窜,行军途中将士出于愤怒,要求诛杀杨氏兄妹。为了稳定军心,玄宗只好先杀掉杨国忠,然后又在马嵬坡将杨贵妃赐死。安史之乱导致唐王朝的衰落,唐玄宗也因此丢掉了皇位。他由于过分宠爱杨贵妃,付出了非常惨痛的代价。
王蒙先生说:“不管你追求什么,喜好什么,收藏什么,都要自我控制。适可而止,不要失控,不要过分,不要使自己的所好变成自己的敌人。”因为无论是对人还是物,一旦执着于所爱,就会不顾一切地付出。
昆山周庄的沈万三就是“多藏必厚亡”最典型的例子,沈万三靠海外贸易积累了巨大财富,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朱元璋定都南京时,他帮助修建南京城墙,出了三分之一的建造费用。后来他又出资劳军,犒劳大明朝的军队。这下朱元璋不高兴了,说匹夫怎敢犒劳天子的军队,认为沈万三富可敌国是不祥之民,该杀。由于马皇后的劝阻,朱元璋才留了他一条命,把他发配充军到云南,最后落到一个家破人亡,老死边陲的下场。
所以老子认为,你聚敛的财富越多,陷入的危机就越大。沈万三是这样,胡雪岩也是这样,还有大清朝的巨贪和珅也是这样。你聚敛那么多的财富,人死了之后这些财富都不是你的。就算你可以留给后代,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林则徐对这一点就看得很透,他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中国人为什么讲“富不过三代”,其中的道理,林则徐都已经讲的非常透彻了。所以美国的彼尔·盖茨这些富豪,宁愿把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也不留给子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把很多的遗产留给子女,反而是有害的。
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懂得了“甚爱大费”和“多藏厚亡”的道理之后,老子深刻地指出:“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停止,就不会碰到危险,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春秋战国是一个群雄争霸,极端凶险的时代,老子见过许多人为争名夺利而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甚至株连九族。在这种情况下,他特别注重与人们讨论自我保护的问题,特别注意劝诫人们不要由于贪欲、浅薄与愚蠢,自找苦吃,自取灭亡。
老子认为,人生于天地间,最重要的是把持住自身,贵生重己。
春秋时代的范蠡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才能全身而退,保全性命,做他的陶朱公,过幸福的生活;而他的同僚文仲就不懂得这样的道理,他不听从范蠡的忠告,自以为替勾践打下了江山,建立了丰功伟业,勾践就算不嘉奖他,总不至于加害他,可最后却落得一个以碗吃粪、拔剑自刎的下场。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面对那么多的诱惑,那么多的选择,我们该如何是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适。人要活在当下,把握好现在的一切,如果总要等到失去之后再去后悔,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适呢?那就是要做到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永远不可剥夺的满足。
王蒙先生认为:“然而,贪欲的力量是巨大的,浅薄的习俗是难以打破的,愚蠢的脑筋是难以扭转过来的。而人生又总是离不开欲望,离不开冲一冲,试一试,争取一下的冲动。”
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知道满足,最大的过错,就是想要获得更多。
2016年12月,司法部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卢恩光以行贿罪被立案侦察,这是十八大以来唯一以行贿罪查处的副部级高官。卢恩光通过年龄、学历、入党材料、工作经历、家庭情况造假,以及金钱开路,跑官买官,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变身为副部级干部。
中央巡视组从同卢恩光的接触中,发现他的文化水平、办事能力与他的学历极不相称,后来查他的档案,发现他的入党材料破绽百出,深挖下去才发现了他的一系列问题。
卢恩光被抓后,说自己就是个官迷,总想官越当越大,如果他不升到副部,可能就不会暴露。正是这种贪欲和侥幸心理,让他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东窗事发。
如果卢恩光不钻营仕途,一心经营他的企业,他完全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他的企业已经经营的不错,他已经是一个几千万的富翁了。可是他不知足,偏要迷恋于权力和地位,想要光宗耀祖,不知收敛,最后落得一个身陷囹圄的下场。
四、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所以老子认为:“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知道满足的这种心态,才是一种真正的、永恒的精神满足、精神快乐。现在的物质条件已经比过去好得多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还是会觉得精神痛苦、心情郁闷?真正的原因,还在心灵深处的“不知足”。因为人一旦求甚、求多,就会过度,过度就会违反常理。
对于老子来说,每个人都可以过得以平平安安,自自然然,偏偏由于贪欲,由于追求名利,而最后毁了自己。
江西有这么一位厅官,先后与200多位女性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可是他还不满足,他的目标是搞到1000个女人,由于情妇之间争风吃醋,把他的问题揭露出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不知足,典型的求甚、求多,肯定要出问题。
那些因贪腐而查处的官员,都表示非常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他们就是因为不知足,才有这样可悲的下场。
老子讲:“常德乃足”,符合大道的恒常德行,就是懂得知足。人生拥有这样的常德,就会具有知足的智慧。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面对那么多的诱惑,那么多的选择,我们该如何是好?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适。人要活在当下,把握好现在的一切,如果总要等到失去之后再去后悔,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那么怎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安适呢?那就是要做到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知足的那种满足,才是永远不可剥夺的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