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听到一个妈妈在抱怨她的2岁孩子,说他在家总是趴到地上玩,妈妈就说了好几遍“赶紧起来,地上太脏了。”孩子没有回应,而且也不起来,妈妈上前就夺走孩子的玩具,生气的说:“你没长耳朵啊?”孩子一下也赌气了,偏说:“就是没长耳朵!”然后气鼓鼓地跑开了。
这位妈妈抱怨道:“你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我的宝宝不再是以前那个乖宝了。”可以看出,现在她的感受就是“闹心”和“奔溃”。
奔溃是必须的,你都没有好好和孩子说话,你让孩子怎么乖?
当过孩子的人都知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无论是玩一片树叶,玩变形金刚或布娃娃,还是盯着一只鸟,都会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是他有意要忽略家长的话。我们小时候不就是这样吗?经常在外面玩到忘记吃饭,要妈妈一路穿街走巷把我们喊回家。让孩子午睡,也是一件让家长头疼的事。我们越是让孩子去睡觉,他们越不愿意去睡。一些凶一点的家长,直接就对孩子大吼,结果适得其反,孩子哭了,觉更没法睡了。其实,睡前训斥孩子是大忌,这样容易造成孩子情绪压抑,从而影响入睡的质量。
在这里我分享一个让孩子乖乖睡觉的“小撇步”。
《神偷奶爸2》剧照孩子们一般很喜欢看书听故事,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做好“造势”,用带有小宝贝睡觉情节的故事书,告诉孩子睡觉是怎么样的;等到睡觉的时候,就让孩子按照书里的情节,和玩具说再见,和书本说再见,孩子会很认真地做,然后乖乖去睡觉了。
一般不让孩子做什么事,直接反对都只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直接说“不”,孩子其实是最懂事的,家长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阐述给孩子听,孩子是会听懂的。
像开头那位妈妈的言行就伤害了孩子的心灵,孩子接收到的只是妈妈暴力的语言和不耐烦的情绪。小小的一件事,反应了大多数中国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粗暴心理:一是不能细腻体察孩子的心理,不考虑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只是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暂时的服从,而这往往会积攒孩子的逆反心理;二是让权威意识在毫无反击之力的儿童面前变得肆无忌惮,流露出人性之恶。
当我们出于对孩子好,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情时,千万不要简单粗暴地发号施令,应该走点儿心,在脑子里面搜寻孩子愿意接受什么样的理由。比如,对于前文那个躺在地上不起来的孩子,可以这么解释:“地上有好多看不见的小细菌,会爬到我们身上,到时候会感冒生病,就要吃苦苦的药药了呢。我们还是赶快起来吧。”这样孩子一般就会起来了。
而哪天孩子生病了,又不愿意吃“苦苦的药药”和“打针针”了,又该怎么办呢?可以这样去引导孩子:
“宝宝,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孩子就会说不舒服。
“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呀?”孩子会回答“想”。
这时候我们可以说:“医生叔叔开的药就能让宝宝的病好起来,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好不了哦。”
这么说完,孩子对吃药、打针也不会那么排斥了。
总之,永远不要打着爱的旗号去命令孩子,它出于对孩子的正常心理缺乏理解和洞察,认为孩子就得听从成年人的指导,但孩子也有权利获得关于做与不做这件事情的原因的“知情权”,为什么我们要去剥夺他们的正常权利呢?
从一个小婴儿成长为健康快乐的儿童,我们不能只是给孩子米饭,更要给到更多的爱和关怀。要学会尊重孩子,和孩子好好说话,提高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这样你才会获得孩子的尊重,这样的亲子关系才是高质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