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很多人听过2004年热极一时的“郎顾之争”,那时,郎咸平是留美归国的精英;顾雏军是中国威名赫赫的企业家,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郎顾之争”影响之大,到现在还是经济圈里不时回顾的重点话题。
但鉴于很多吃瓜群众并不了解具体的过程,还有背后的“国企改革”争论的逻辑。我今天来简单讲讲“郎顾之争”的情况和背后的逻辑。
总共分为五个阶段,看过后,就会对这一事件有所了解。
①当年顾雏军收购科龙,扭亏为盈
2002年,顾雏军所在的格林柯尔集团收购了连续两年亏损的ST科龙20.6%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在顾指导的民营改造下,2003年科龙即扭亏为盈。
在顾雏军接受周放生的采访时说:
“郎顾之争”说的是科龙是一个很好的国有企业,给了我,我就赚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这本书《引资购商:中国制造2025新思维》就把“郎顾之争”在科龙问题上全部细节都写得很清楚了,因为科龙是第一年亏8个亿,第二年亏16个亿,政府干不下去了,才在香港找人买,而且第一家不是找的我,后来也找了美的,美的不敢要,最后才找我这个外人来买。
②2004年郎咸平说是这个国有企业利润大,是顾雏军侵吞了国家资产
2004年,郎咸平在复旦大学发表演讲《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直指顾雏军以七大招卷走了国家的财富,顾雏军被作为了“万恶资本家”的表率。
注:在此之前,郎咸平与顾雏军私下交好,曾为顾雏军撰文,在香港连续2两年免费借用顾雏军的车,并有司机招待。顾雏军给出证据,称郎咸平收受他人400万写文抹黑,账和公司还在,可以司法调查,而且顾雏军说明郎咸平也不过是一枚棋子。但此事我不知真伪,各位侦探们可以去勘察。
③2005年顾雏军被捕入狱
罪名三项: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
注:顾雏军在出狱后一直上诉,今年6月案件公开审理,还未公开结果。
④导致国企改制停摆
当年的国企亏损情况:
当时大的背景是上一轮改革是指1998年到2000年前后,当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亏损面是39.7%,这是统计局报表数据。实际上亏损面可能达60%。当时地方国有中小企业亏损面大概其是90%,也就是僵尸一片。
引自《周放生对话顾雏军:重思“郎顾之争”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当时顾雏军被捕的直接后果是:很多不行了的国有企业,没有人敢接盘,然后还不能关门倒闭,只能等着输血。这无疑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经营不善的国企的改革。
⑤“郎顾之争”演变成国企改革之争
以郎咸平为主导的一派人士,认为私营企业对国企股份的收购就意味着“国退民进”,意味着民营吞噬国有财富。因为“郎顾之争”的影响,当年推进和深化国企改革之路就受了重创,从此,国进民退。
郎咸平在《“新政”能否改变中国》一书写序自己写道“我不反对国企改革,但反对以市场化名义侵吞国有资产”。这句解释,是非曲直自在人心,我不过度解读。但在十四年前,郎咸平一家之言,加上媒体的渲染,大众情绪催化,造成了国企改革被遏止的情况。
多年后《乌合之众》一书风靡,大概越来越多人发现当年的“郎顾之争”就是一场真实版的“乌合之众”吧。
当时有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也都发文发声表态,但在顾雏军被捕入狱后,这种声音就慢慢被主流媒体吞噬了。
而郎咸平,也一战成名,成了有良知的“郎监管”。
郎咸平用“国有资产流失”、资本家“侵吞国家资产”来形容一个让僵尸企业扭亏为盈的企业家,那么谁敢去做国企改革呢?国企的老总不敢改革、民营企业不敢接盘,十多年过去了,国企的改革,依然显得那么敏感...
本质
在2001年-2004年期间的年代,出现了多起类似的民营企业家入狱事件,归根结底,因为当年对私有产权的界定不明确。在2004年,保护私产终于写进了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从此,“大公无私”不再是国家的主流认知,私有财产和民营企业家不再是万恶的资本代名词。人们也开始认识资本的价值,而不再是只一句“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
第一,产权保护的度也要考虑效率。
国有资产也好、私有财产也好,都是需要被保护的,但在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个社会的整体效率。保护产权的成本越高,那么被保护产权的价值就越低。一切的制度和选择都是一个平衡,就像我们不会一味地追求安全,就让所有的车都不许上路,人人都必须步行;因为这样对整个社会效率的牺牲太大了,产权的保护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过于上纲上线就会导致因噎废食,企业一时草木皆兵,无人愿意去触手国企改革,就是让整个社会效率损失的导火索。
第二,价值体现的是对未来的预期,舆论的引导才真正导致资产的流失。
科龙,从一个经营有所改善,被看好的公司。随着“郎顾之争”,顾雏军入狱,大家对科龙未来的预期一落千丈,最后以极低的价格被海信收购。
我倒是觉得,顾雏军以当时合适的价格收购了科龙的股份,因为盈利转好,让企业的价值增值。反而在郎咸平引导的舆论之下,科龙成了反面典型,导致了公众对公司未来预期的不看好,反而使其价值大跌。
受科龙事件的影响,格林柯尔系全线危机,格林柯尔系5家上市公司股价集体下挫,最后格林柯尔系的科龙、美菱、亚星、襄轴等全线崩溃,收购的收购、关门的关门,这样无端的资产流失,又是否应该由郎教授负责呢?引导舆论影响预期价值,这是不是才导致了真正的资产流失呢?
后记
十多年后,这位“经济学家”,他为泛亚、合拍贷等暴雷P2P站台,被很多受害者唾骂...采访郭美美,给郭美美洗白...送空姐房子以前妻名义追讨900万...这位万众瞩目的经济学家,算的一笔笔可怕的账,让很多民众对“经济学”产生诸多的误解。
物美的张文中、科龙的顾雏军都是这类涉产权的重大案件,现在物美创始人张文中已经改判,不知道顾雏军的平反之路还有多远,不知能否这样撕下这位伪经济学家的伪善面具。
2005年顾雏军因“郎顾之争”,闪电入狱,坐牢7年,出狱后就一直上诉鸣冤。
2017年12月,顾雏军在自己的微博上公开了一份《行政判决书》,宣布告赢了中国证监会。
2018年6月顾雏军一案上诉再审,目前还没有结果,我不好妄议,且拭目以待。
网友评论
其实这里可以探讨的也并不光是产权不明的问题,公司的创始人被赶走也算是常事,去年才收尾的万科股权之争也算是大戏啊。
至于郎咸平,我在大学看过他写的《模式》《整合》,这位仁兄对于公司财务分析确实有一手,以至于后来看他上电视节目和站台说的话,我一度怀疑一个人的智商怎么可能一会300多,一会变成负的,后来想明白了。另外我很敬佩郎咸平对于法律的研究。
郎咸平应该不算经济学家,他是顶级的top中的top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顾雏军呢,人家是理科里能搞科研的研究员,搞科研里能做资产整合的大人物。
ps,我觉的这是敏感话题,你也感写啊
话多说一句,人很多时候是性格决定命运,本身郎咸平主要攻击李东升,结果顾雏军性格更爆些,现在TCL这两年才缓过劲来,但是顾雏军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已然过去。
国进民退,国民共进,还是其它国有改革的走向,干司法独立公正半毛钱关系?我想这才是最终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