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流泪看完电影《我不是药神》,被人物打动,也因为无奈而痛心。平复心情后想想,面对问题若只有无奈,又和蝼蚁何异?最近,家里年龄比我还小的妹妹查出淋巴肿瘤,我彻夜无眠,理智地分析一下这一社会问题。
在电影里,程勇是英雄,救了千万罹患白血病的人,现实中的药侠陆勇也救助了很多买不起原版药的病人。
但我要问一个问题,如果满世界都是程勇这样的英雄,会发生什么情况?
抱歉,答案可能是很残酷的,医药企业再无动力去研发新药,可能再无新药推出。
网络议论此电影的文章不少,却很少说的全面,一些人不懂经济学,还有一些人号称经济学者,却令人失望的有一些逻辑谬误。
纵观仿制药相关问题文章中,常见的谬误观点,总结下来大概有以下四个:
1.站在制药公司立场说,研发新药成本高昂,所以定价高的。
2.觉得制药公司是谋取暴力原罪的。
3.质疑法律为什么要抓好人的。
4.认为垄断是原罪,应该打破药物行业垄断的。
这四种错误,每一种比前一种的误解更可怕,我们逐一来讲。
1.不是成本的高昂,决定了价格的昂贵。原研药公司必定有超额利润,而且一定要保障专利期内的超额利润。
我之前在《北京房价高不是因为政府拍地价格高》中讲过供需决定价格,而不是成本决定价格。正是因为一旦药品研发出来,有专利保护,在专利期内必定带来超额利润,才有更多的公司和投资人愿意进行超高成本的投资。
而不是成本高,所以药品价格高。如果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都是一个平均的利润率。都是 利润=成本*固定利润率,比如10%,那医药企业哪里来的动力,前期进行大量的资本投资,再经历那么长的等待回本周期?为什么不去简简单单开一个利润率也是10%的毛巾厂就好了。
专利期带来的是一定时间内的垄断,垄断者是觅价者,自己有定价权,在这段时间内可以收取高额利润,才会让更多的科学家、投资者和企业,投入到新药品的研发中,这才可能有更多的新药品被研发出来。
而且医疗企业也不是傻子,如果把价格定的过高,购买者的数量会非常少,他们产生可观利润也是不可能的。他们会以一定的利润为目标,估算出合适的市场定价。
2.原研药公司才是拯救大家的人。
现在很可怕的是有一种观念:觉得仿制药救了大家,起码是仿制药拯救了买不起原版药的穷人。但是没有原研药何来仿制药?鼓励新的原研药不断被研发、通过临床实验,才是真正造福人类的事情。
如果仿制药品泛滥,医疗方向科研人员没有收益保障、原研药公司无利可图,甚至收回成本都困难,今后谁去开发新的药品,解决现在医疗尚未能被治愈的疾病?
有人说,那就让政府给原研药限制价格?或者去打破行业垄断?
3.抱歉,没有20年的专利保护,没有人有动力去做研发。
美国现在有大量的科技创新和医疗创新突破,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1980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拜杜法案”。在拜杜法案之前,科研项目都是由国家拨款,申请了专利,项目就算完成了。但这些专利都没有转为民用、商用,浪费了大量资源。
拜杜法案的核心是允许知识产权的商用,由科学家和公司合作,把专利进行商业转化,并把商业的利益,归公司和专利发明者所有。这就大大激励了企业和科学家研发和转化的积极性。
专利的保护,以及专利能带来的商业价值,让更多的人愿意投入到科技创新、新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否则在100年间,都未见得出现格列卫这类抗癌药品,20年的专利期,让买得起的患者提前100年享受到了药品,买不起的穷人也提前80年享受到了药品。
那么这20年中,买不起的人怎办?抱歉,我也没有答案。生活和现实的选择就是如此残忍。没钱购买原版药,如果有机会买到仿制药,人人都会去买,换作我也不例外。但社会要鼓励创新,让未来更多的人受益,卖仿制药的人,一定要抓。
真正的悲剧,不在善恶之间,而在两难之间。
我很感动于程勇的仁义大爱,他也是我心里的英雄,但社会容不下太多这样的英雄,因为如果遍地都是程勇,可能再无药厂愿意研发新药。你如果说要凭仁心、凭慈善,你愿意去吗?你若愿意,又能有多少人也愿意呢?但利益在前却不同,有大把大把的投资人去投资研发,未来有更多的人受益。你瞧不起的商业模式、市场经济,恰恰拯救了越来越多的人。
支付宝、滴滴、微信层出,让我们享受到更低价、甚至免费的服务,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背后推动他们的亦不是创始人们不惜成本为民服务的热诚,恰恰是背后的商业利益。正如薛兆丰老师所说“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
4.重新设置专利保护年限?
有人建议,不然把专利保护期调少?比如改成10年。医药企业需要获取高额利润,若改成10年,只能把价格进一步抬高。如果限制不许抬高价格,企业利润减半,就会失去研发动力,若利润减半,则动力减半,未来研发的新药就更少了。
前面说了这么多,难道只是为制度和法律解释缘由,没有任何办法吗?其实解决方案是有一些的,而且看到国家也在制定新的政策,也在不断摸索。
1.国家进抗癌药免除关税。
这个方案在我国2018年5月已经开始实行了,这降低了一部分原研药的成本。
2.全民医保覆盖?个人认为未见得是好的解决方案。
很多省市医保添加了进口抗癌药、靶向药,看起来确实能解决很多医药费高昂,自己无法承担的问题。
但是再细想又不对,其实全民医保不是真正的保险,而是一种福利制度。医保上缴的总金额就那么多,金额是有限的,把很多昂贵的靶向药、抗癌药加报销行列,必定有其他病症的人因此受损,比如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药品的缺货,还很多医院根本就不会进口靶向药,如果没有被问及,医院也不会告知有昂贵的靶向药治疗方法。
全社会医保赔付的总金额有限,必定有人因此受害,这只是一种重新切分蛋糕的方式而已。
如果提高医保缴纳金额,或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新昂贵药品纳入医保,提高缴纳额,才是应该的。但医保又是强制缴纳,这反而又降低了大家福利,增加负担。
3.降低行业壁垒,鼓励医疗企业创新
第三个需要考虑的是如果鼓励医疗企业创新,解决方案就是引入竞争机制。如果降低行业壁垒,让更多有能力有资源的企业,都可以进入医药行业。通过竞争,可能会激活我国医疗行业的活力。
有人说如果做互联网的公司,进入医疗企业制药,大家哪能放心?很简单,宽进严出。进入门槛降低,让更多企业互相竞争。在临床实验上,以一样的严苛标准把控,就能保证研发出的药品是安全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把控严出的出口处,企业对权力机关人员的权利寻租问题。
(权利寻租见《安逸舒适的工作,该享受还是远离? 》)
4.正视商业保险,个人可接受范围内自购保险。
我们这一代,从小可能就对保险有误解,很多人都觉得保险就是骗人、浪费钱的。当遇到了重大的意外和疾病,才发现保险的重要性。
在个人经济能力刻意接受的范围内,建议配置一些保险。包括:补充医疗险、意外险、重疾险、寿险等,来规避意外给人生带来的更大的变故。但一定要量力而行,建议投入保险的金额不要超过收入的10%。
个人保险是根据能力自行配置的,这和全民强制的提高医保金额又有所不同,每个人因需而定,量力而行。保险公司会根据人群分类和风险分摊原则,计算出适合的保额。
最后,我要说的是三句话:第一,商业才是最好的慈善,才能让更多患者受益;第二,没有专利保护就没有进步,科技如此,医疗行业也是如此;第三,作为个人,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按需购买一些保险,分摊未来的不确定性。
网友评论
我之所言非驳君,但惜此文而已
每个国家都有税收,有些国家强制执行有些国家逐年递增,这么重的税拿去干什么用呢?养兵去打仗、然后等着打输了拿这钱去赔偿吧!
第二,药品的价值是延长了生存时限或提高了生活价值。对标生命时间你还会觉得药品贵吗?
第三,市场是自由的,没有强买强卖。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第四,弱并不是武器。穷并不是理由。因为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意初级阶段,生产资料不可能达到完全按需分配。
药厂的利润重要还是生命重要你都想不清楚的么?
印度官方容许仿制药销售就是因为印度认识到了生命比医药行业的利润更有价值。
既然知道自己是个小白,就不要讲经济学,经济学深层上说研究应该如何进行社会分配这种深层社会问题的,而不只是研究如何赚取利润的。经济的中文原意是经世济民。
假设研发出使用一立方千米的水可以制造出延长十年寿命的药剂,是不是全世界每人都要配发一粒。之后地球还有水吗?
你的愿望是好的,但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足以初级阶段,不可能达到产品按需分配。也许到了完全社会足以就可以了。
谢谢你让我看清了什么是经济学专家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首先是写小说, 如果你不是名家, 那么你写的小说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头。 好的开始是 成功的一半, 很多人看到前面几百字觉得不好看就不会有心情继续看下去了。 因为看小说本 来就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别人不是做研究,一个繁琐枯燥的开头是不可取的。
很多刚刚写作的人总是会想在小说的开头就交代清楚一些事情, 剧情的需要?其实这是不必 要的,一开始就要引人入胜,交代的事情可以慢慢穿插在小说正文的里面。
2、人称与性格
一半新手都喜欢写第一人称, 其实这是不对的, 第一人称的确开头很简单, 但是写到后 来就会越来越难写, 因为在一部长点的小说, 第一人称是有很多局限性的, 比如要交代文中 的我没有看到的事情, 我不知道的内幕等等, 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把握, 第一人称小说最忌讳 的是一下子我啊我啊,一下子又来一段事外人的口气介绍一些。这是不可取的。
性格方便要塑造好并没有想象中的困难, 很多人喜欢把主角当作完美的人, 这也好, 那 也不错, 这样做的特点就是主角回变得没有特点。 应该抓住主角一个特点而着重描写, 这个 道理和业精于专是一样的。想要什么都抓住反而最后什么都得不到。
3、伏笔
想要小说精彩还是要靠剧情,剧情的精彩就要靠伏笔了,但是伏笔一定要安排的巧妙, 明伏和暗伏我就不多说了。 很多人写作都是写着写着就来了一个突变, 这样是不对的, 读者 会极其反感这样的情况出现。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牵强的伏笔, 这也可以说是找伏笔, 比如你 现在写到后来觉得不怎么精彩了, 想要加料。 就看自己前面的章节, 觉得有些地方可以当作 伏笔, 然后就在后面加情节。 这样找出来的伏笔根本不能算是暗伏, 太牵强的感觉会让读者 觉得你穹庐技穷。
挖伏笔要从文章一开始就挖,如果是长篇的话解开第一个伏笔的时候就要挖好第二个, 解开第二个就要挖好第三个以此类推。这样情节才精彩,读者才会喜欢。
4、内容和大纲很重要
正式的作品一定要给自己做一个大纲出来, 根骨好了作品自然好看, 很多新手没有大纲 的习惯,都是一边写一边想,这样往往到后来都不知道该怎么发展了。 除非你是高手, 要么 要是列一个大纲吧。
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以写的时候只能说作者没有观察生活, 其实很多有趣的事情是可以 写进小说里面的,现实加上适当的文笔润色就是绝妙的内容了。
不管有没有大纲的情况下,只要是发表了的作品千万不要弃坑,这样做是不道德的。 以上说的小说写作都是正剧的, 其他的可以借鉴亦可相通但是其他还有其他的各种特性。
药企的成本主要在临床试验上,药企把研究出的专利买下然后搞垄断,能彻底治愈的药方就雪藏起来,能维持不死但也好不彻底的拿来卖高价。阿三之所以有仿制药是因为阿三志愿给大型药企当人体实验员。
定价高有什么问题,消费的起就活,消费不起就死,就是这么现实。
几十亿研制的新药,成本都没有控制下去,几万一瓶有钱人还在排队凭什么几百块卖给你。
花费昂贵的研制费用却被其他作坊仿制,不制止将会导致亏损,长此以往还有多少人会去做研发,这个社会还何谈进步?
最后还有一个个人观点,既然是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就不赞同商业才是最好的慈善这一观点。这句话便是戴了面具的观点。商人逐利,你有钱有问题,我收钱帮你解决问题,只是一场交易,谈不上慈善。研发成果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商业研发是增加自己的筹码,从而让自己可以有更多的交易对象,获取更多的利益。推动商业研发的手不是商人对需求者的怜悯,而是众多需求者手里的钱。舍己为人是慈善,拿人钱财与人消灾只是一场交易。
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一点自己的看法吧,虽然我理解应该考虑足够的利润,但不能把这个作为售价差异巨大的原因吧原因
真正的悲剧,不在善恶之间,而在两难之间。
我很感动于程勇的仁义大爱,他也是我心里的英雄,但社会容不下太多这样的英雄,怎么办,也很残酷。
1.没想到经济学这么有趣。
2.国家有向药品的研发投入资金吗?
如果有,为什么新药的价格还那么高?(买药的人太会赚了)
但是成本并不是决定价格,最终的供需关系决定了价格,需求者多,而且救命药基本上是刚需,负担的起一定会用,价格又进一步被提高,具体的机制,我讲过“供需决定论”,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这种东西不要用人性来看,有时候人性往往是最没人性的!
是活在当下救世人,还是一路向前求发展。
人性往往是最没人性的。
很喜欢你,你每一篇更新的文章我都有在读,支持你每一篇文章!!!😬
互联网讲的是未来预期,多往后看看才是未来
看看大家对你文章的评论吧
麻烦了解一个基本事实再来吹这个niub:
在美国,几乎所有的药物创新研究都是被国家卫生研究所资助的,并且都是在大学、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或者是国家卫生研究所内部研发的。
大部分赚大钱的制药公司是在临床阶段才从院校、小研发公司或政府手中接手研发的。
绝大多数的制药公司推出新药,实际上并没有经历严格困难的研发过程。在美国,一年七八十种新药的研发,绝大多数是对旧的畅销药的改造模仿性创新药,真正的新药根本接不上趟。2002年,FDA批准的78种新药中,只有7种是对旧药有所改进的。剩下的71种新药仅仅是旧药的改造,并且与已上市的旧药相比,疗效不会更好。
2014年1月,耶鲁大学医学院领衔一个调研报告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揭露,2005~2012年间FDA批准的约188个新药中,超过一半试验将药物仅仅是与安慰剂进行比较;只有接近1/3的试验是将新药与另一种药物对照。
你可真高估了药企的社会责任感和研发能力了。。。
这文章的作者写文章前都不知道搜索一下材料么?靠想象力写文的???
首先,外企并不是所以的药品都是自主研发,自我研发,大部分情况下政府出funding,科研院所等机构自行研发,如果有好的研发成果,外企会进行集中的专利买断,我记得哪一年gsk2亿英镑买断了我国一个大学教授发现的可用于治疗哮喘的小分子药物的所有专利,那这个药物之前的研发可能是很多年的过程,而研发经费都是政府出资的。而这种事情不论国内外,都屡见不鲜。我觉得一个药物的研发是漫长的,也是很消耗钱的,但是有一点,资本家的最终利益肯定是从企业本身出发的,就是赚钱,赚更多的钱。所以高额药价除了所谓的为了更多的研发,本质是为了赚钱,为股东牟利。
其次,第二点,影片中的,法大于情,我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如果说我们的法律,在和资本和国外的法律碰撞的情况下处了下分,仿制药强行说假药,这种情况下去维护了外企的利益和资本的利益,这说明这法律法规是不完善的,不成熟的,有缺陷的。我们一切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就会在资本的冲击下变成空谈,这也是我们政府为什么加快医改和药改。最后的结局高价药列入医保,其实是无奈的妥协,是我们政府和外企议价的妥协,我们付不起的钱政府帮我们付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只有一条,我们国家虽然现在已经很强大,在强大ing,但是我们需要更强大,尤其在科研这块需要加更大的力度,自己手里有东西,总比委曲求全求别人来的踏实。增强国力,让本土高科技的发展继续提速。这样才是标本兼治。
我的个人见解,之后我也会好好想一想,写一篇有关文章。谢谢
你说的第一个问题,确实,我在文章第二部分有讲,基本都是政府的科研人员,科学家和教授的研发成果,企业来商用转化临床应用。让更多科研成果不只是束之高阁。
凭什么中国最贵?
因为中国人贱么?
道义在心中,到底做了什么,大家心里都有谱
别给洗了,行么!
美国:售价每盒约合人民币13600元
2. 澳大利亚:售价每盒约合人民币10616元,而对当地医保居民的价格仅为188.5元;
3. 日本:每盒售价约为16440元,在加入医疗保险的情况下,每盒售价为6240元;
4. 韩国:格列卫售价为每盒9720元。
5.印度:每盒售价约为980元人民币
6. 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在中国内地每盒的售价约为23000-25800元;
现在取消了关税,一些地区也加入了医保。价格再高,都会引起民怨沸腾,一定要国家出面,整合医药供应体系。
但是印度的仿制药是禁止出口的,所以中国人去印度带药回来是按走私处理的,这不是卖假药才被政府抓起来的问题,这是国际走私问题。
穷病,真的无药可救
更加完善的医保,才是正道
我不喜欢“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与其说不喜欢不如说讨厌。一来,像是吴晓波这样为民营资本站台的人可以高喊这样的口号,作为小小的p民,作为其它知识分子都要对这句话抱有最大的警惕;二来它即是最高等级的思想标准的斗争,这句话断绝了更好制度的希望。真实的世界中,药厂干的坏事可不算少,贿赂、买通,就像知乎的baskice的一个答案所说:
"药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资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因为只有让病人长期续命,才能不断榨取病人钱包。FDA新药标准极为苛刻冗长,导致小型药厂几乎不可能自力完成临床试验全过程。因此只要巨头默契不推治愈药,那么治愈药上市的可能性就很小。即便是别厂研发,完全无研发成本的老药。在能提价时,一定会提价。"
请注意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句话,商业如果做了好事造成了慈善的结果是因为利益;当然商业做了坏事也是为了利益。你不能奢求总是慈善的结果多过坏事的结果,因为药企在这里也是被逼着走的,为了存活什么事不能干呢?
就像是药厂刻意隐瞒了大学等学术界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作用,软件业的巨头也经常使用着开源社区的产品。我不敢想象当没有快速仿制企业时,那些巨头还会不会持续研发,它们会不会只是拿着巨额的利润而不作为呢。适量的仿制存在,是药企得以持续研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然我上面所说的都不靠谱,因为现实约束条件对于这样的议题是最重要的。真实的世界还是要用真实的数据,没有调查,很难对这样的两难问题有所了解。
所以我最欣赏知乎下对这部电影的一个问题《格列卫在不同国家的价格是多少?》,它呢,一来真实世界的数据,二来简单暴力,发人深思。
ps几点:1.前面好几个答案都说被禁言了一天之类,这很有趣。
2.综合各个国家,关键是医保,尤其是在实行分轨制的地方,有医保生,没医保就死吧。
3.像我在的小城市,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要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但我不夸张的说,90%的企业都没有给员工缴纳任何的保险。那对于小城市的人怎么办呢?选择剩下了居民医保,个人的自由职业缴纳,或着是商业保险。但是居民与职工的差别很大,这在我妈和我爸去医院看病时可以非常深刻的体会到;个人缴纳我算过,基本不出意外是笔亏本的买卖;商业保险呢?小城市的人连现金价值都算不来,难免不被我常常念叨的”伪诈骗保险公司的经纪人“骗到吧。
但是与其说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最好的慈善,不如说生产是最好的慈善。但生产是最好的慈善这句话也不好,即便姑且一用,自由的市场经济只是生产的部分而不是生产的全部,哪怕在一个人的孤岛上也会有生产活动,哪怕是最计划的经济中也会有分工的存在,哪怕是最专制的体制下也会有不允许的市场存在。
说到这里,我有些混乱了,甚至已经跑题严重了。但我姑且一说,我的意思是自由的市场经济并没有涉及慈善的本质,生产好像涉及了一点;但如果说某个制度或者是什么玩意极大的加大了生产,就说是最好的慈善,那我还能举出好多资本主义是最大的恶的例子,在我看来生产并不是慈善的全部,慈善的对立面还有恶的存在,所以自由的市场经济也不能称之为最好的慈善.
你所举的例子当然是竞争的好处,但是稍有商业头脑或是长远打算的药企也会知道用治愈药捞一笔后长久不了,因为它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后发现,销量并没有增长,甚至是在减少。这个问题或许是竞争之外的,这些东西合起来就可以称之为行业规则。如果医药企业连应该卖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都不知道,或者是企业连应该投入销量能增长的地方而不是相反,它怎么能成为最赚钱的行业。
况且“药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资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的一般情况是在没有其它更重要的影响选择的条件下,药企会下意识的选择这种策略,至于有人要为此捞一笔而打破,我想打破着可能要付出更多惨痛的成本。
开始回答,如果“商业是最好的慈善”换句话呢?“自由的市场经济是最好的慈善”。像你说的,“药企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投资续命药,而不是治愈药”,我不很认同,因为如果有其他企业想要用治愈药捞一笔就是破除其他巨头垄断的好时机。有垄断默契的地方就有颠覆的机会,巨头要协定共同不做某件事,信息不对称,有人会偷奸耍滑自己独获利益的诱惑太大,不会持续多久就会打破,他们也相信人性自私,怎么会相信盟约?
另外 ,对比拜杜法案前后的技术药品科技进步,如果不保护知识产权的经济收益,哪怕之前专利属于科学家,也都没有没有进展和应用。所以我觉得市场的经济利益促进真的还是重要,起码有续命药,起码起码是有进展的。
真正的利润点来自这些买断研发的销售药企。
利润并未进入药企研发,大部分进入了推广销售企业
经济学对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解释确实很漂亮,但在「救命」这个角度考虑,长期这个概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针对「劣币驱逐良币」所做出的所谓商业保护行为,实际上是在表达用今天的「命」去换未来的「命」,这其实是个伦理问题,不是经济问题。
这也是经济学的局限之处。
经济学的出发点是「稀缺」,于是其成长方向为「量入为出」。
金融学的出发点是「时间的力量,聚少成多的力量」,于是其成长方向为「增量思维」。
像生命科学,物理学,便有点「宿命论」的味道了。
感觉学科也像具体的人,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命运,也说不清楚谁对谁错,谁好谁坏吧,其实从生态位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生物能感知「何为真正的世界」。
世界本就是由千万人的独木桥拼接起来的, 万物生长,各自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