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旺全
西北的黄土地上养育着世世代代的庄稼汉,勤劳的庄稼人热恋着脚下的那片土地。土地是他们的根,土地是他们的魂,他们对土地的感情犹如鱼对水的感情。因为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从来没有闲过,大多数时间都忙碌在地头田间。他的责任就是把家里的几亩地都种好,那一块种小麦,那一块种洋芋等等都在他的计划之中。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地里的庄稼能有个好收成,保证全家人年年都有饭吃,远离饥饿,争取温饱!
父亲从小没念过书,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的口算能力却非常棒。上街买卖农货和一般的日常开销,他都能算的一清二楚。因此,家里家外,田间地头,所有琐事都是他在操持。父亲,一直是家里的顶梁柱!
常年陪伴父亲的并不是我这个儿子,而是家里的那头骡子,骡子是父亲的得力助手。地里的庄稼有骡子的一半功劳。父亲离不开骡子,没有骡子,地将无法耕耘,那就谈不上播种和收获。骡子离不开父亲,没有父亲骡子将无人照管,命运也颇难预测。说父亲和骡子相依为命也不为过。
生活所迫,我和妻子常年奔波在外。母亲管着儿子和女儿。家里的劳动力就剩父亲和骡子。
春天,父亲牵着骡子,骡子托着农资和农具,行走在山间的小道上。那沉睡了一个冬天的大地,等待着春耕的换醒。父亲驾着骡子,在地里来来回回的耕作着。脚下的土地跟随着犁铧在翻滚。整片地变的又松又软,静待作物施肥播种,生根发芽!
夏天,父亲会牵着骡子去田埂上吃草,那绿油油的青草,能够让骡子催肥长膘,精神抖擞!回来时,父亲还不忘割上一背篼青草,以供骡子晚上吃。
秋天,父亲和骡子又忙碌了起来,他驾着骡子,收获着地里的土豆。那犁铧所到之处,一颗颗土豆如珍珠般在地里翻滚,丰收的喜悦挂在了父亲的额头。
冬天,口粮皆已归仓,大地一片苍茫,骡子闲了下来,除了吃草就是让父亲牵出来晒太阳。勤劳的父亲却闲不下来,他既要为骡子割野外的干草,还要为骡子饮水喂料,骡子成了他心中的宝。
父亲喜欢骡子,就像我喜欢车子。父亲把骡子看成自己的朋友,兄弟亦或是儿子。有了骡子,父亲才能经营好自己的土地,有了骡子,父亲才有帮手,才有依靠。
多年来,父亲和骡子一直坚持着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辉洒着汗水,收获着希望。常言说,家里有粮,心中不慌。在我家的东屋里,整整齐齐的码放着一袋又一袋的口粮,这些都是父亲和骡子辛苦的成果。
我一直很惭愧,虽然自己年青力壮,但却一直未能分担父亲的重担。地里的农活我是一知半解,难以胜任。最多也只是帮父亲背几回麦子,或者是帮父亲在院子里用铡刀铡一堆干草。
也许不久的将来,父亲会年老力衰,难以耕耘。而我却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徘徊彷徨!在父亲的眼里,我既不像工人,也不像农民,只是一个长年奔波在外的游子。
每晚夜深人静,父亲都要起来为骡子添一些草料,在昏暗的灯光下,父亲抚摸着骡子的毛发偷偷喃喃自语着“等我老了,谁来喂你?等我老了,地将如何?”
有时候。父亲会和骡子呆好长时间,不知是在屈膝长谈,还是在回首往事。总之,那一直赖以生存的几亩土地和眼下的这头骡子将是父亲永远的牵挂。
大哥进城了,工作顺风顺水。他曾多次劝导父亲放弃耕种,以免太过辛苦。因为村里有好多老人都已逃离了土地,过着市民般的生活。他们只是守着孩子或看个家。父亲却不改初衷,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等我干不动了再说!
父亲已过花甲之年,由于年轻时常经风吹雨淋,劳累过度,以致后来经常腰腿疼痛。再加上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去年做了手术,多少留下了后遗症。腿脚一瘸一拐,也算是半个残疾人了。要说干不动,他现在就干不动了。可是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奔向小康。父亲和骡子依然坚守在那片魂牵梦绕的黄土地上,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