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看到蹦蹦跳跳的小明,我的脑海里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段话。
也许小明同学,就是我们许多老师眼中的“不乖”孩子。他上课时纪律涣散,时常想些歪点子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假若你理睬他或是提醒他认真听讲,那可不得了,他立马不管不顾地争辩或是转移注意力,去拿旁边同学的笔或东西,等他闹完你的课也甭想上了。他下课了也时常不能好好地玩,一会儿就会来告状,有时还会大喊大叫,有时明明知道是不允许做的事儿,他偏要去做。
这个孩子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爷爷奶奶无法辅导他的学习,只好把他送到了学校外面的托教,每周五下午做完作业后才回家一次。每逢学校有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活动,别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娇时,他只能远远地站在一旁满脸羡慕地看着。那模样让人看着心疼,也有些为他感到难过。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呵护,敏感的他时时刻刻希望得到老师们的特别关注。
有人说:教师,您要善待“不乖”孩子,因为有了他们的“不乖”,才有您的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进步。这样想来,特殊孩子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不乖”的孩子,是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推动器?在老师们的照顾下,这孩子一般都坐在讲台的左右两边。上课时发现他在做小动作,就悄悄地看他一眼提醒他。下课了,老师们常常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进行个别辅导。有时他也会悄悄溜进办公室,看老师们批改作业,偶尔也会问老师一些问题。
冬天里,天气冷起来了,看到这个孩子穿着单薄的棉衣,数学老师找来了合适的羽绒服给他换上,穿上新衣服的他像变了个人似的,有礼貌地说:“谢谢老师!”办公室里老师们带了好吃的零食,大家也都会给他一份,他总是有礼貌地接过来说谢谢。
课间在楼梯间碰到老师,这个孩子总会想方设法地说上几句话。“老师,你猜这是什么?”一不小心,我就被他拦住了。他举着手里的“金色小方块”缠着问我。我笑着说:“是糖吧,你的牙齿快换牙了,糖吃多了不好哟。”“不是,这是巧克力,老师你猜错了。”他十分得意,然后蹦蹦跳跳地告诉我是一年级教过他的老师给的。
老师们的爱心让小明的童年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了许多母亲般的关爱和温暖。课间的他时常笑脸迎人,见到老师很依恋,有时在街上看到托教老师带着他买文具,他会隔很远跑来,告诉托教老师:“这是教我的老师”。这样的他依然有些调皮,但是他一如既往地喜欢着每一位教过他的老师,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在学习上慢慢变得用功起来。
“老师!我当上领读员啦!”小明看到我,仰着头对我说,露出了有洞的门牙。“祝贺你!好好干!加油!”看着孩子兴奋的笑容,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儿童本应是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快快乐乐的。而这些看似简单容易得到的东西在留守儿童中却很难看到,本应该在父母的翅膀下受到保护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要过早的一人去面对一切困难;本应该和父母一起玩耍嬉戏的年龄,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过早的承受着那份孤独。正是因为有像子皇这样的“不乖”学生,才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和探索,让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内心深处对父母之爱的渴求。而我们能做的是真实地去爱他们,让他们知道身边有老师,有同学,有亲人,自己并不孤单。
每个老师的心中,都会有一些特别的学生。他们的存在,会照亮老师生命中的某个时段,让做为老师的我们会更珍惜自己的职业。那样的学生,是老师职业人生的指引者。
叶澜老师曾这样描述教师的个性:一个有资格当教师的人,应该是一个热爱生命、珍爱生活、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人,应该是一个开朗、热情、胸怀宽广的人。每个留守儿童都想得到父母的关爱,每个孩子都是无辜的,是孤独的,可是,现实就是这样,让父母总是处在不称职的状态。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这些孩子和父母分开的现实,我们可以努力多抽出时间听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的心灵不再孤单。在留守儿童的管理和关爱上总有一段‘空档期’,如假期、周末、节假日等,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相互携手织起一道无缝的‘爱心网’,让留守儿童时刻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暖。关心每个留守儿童,让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健康快乐的生活着。
校园里,需要阳光,班级里,需要温暖。唯有光与暖,才会让孩子茁壮成长。这温暖的亮光,有时是一种倾听,有时是一种信任,有时是一句鼓励,有时是一个拥抱,有时是一种关心,有时是一个问候……这些光和暖终会捂暖孩子们的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