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日常生活中大人对孩子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乖不乖,听不听话啊?似乎大家评价一个孩子好不好,就是看他乖不乖,听不听话。
可是,大家是否问过自己,为什么我希望孩子乖和听话?有位妈妈说,为了孩子好。是的,不可否认,做为父母我们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很希望把自己的经验、自己觉得对的东西告诉孩子,因为我们觉得孩子什么也不懂,只有听我的,他才能学会在这个社会生存。
我们先不去探究,以上的观点对不对,我们只要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的孩子真的事事都听我们的,没有任何自己的主见,那么他长大之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害怕犯错,无法为自己承担责任,不敢创新,没有自信……做为父母,我们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
我这样说,并不是鼓励孩子来反对我们,而是希望当孩子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观念和期待时,我们可能要先想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会这样,他的需要是什么?也就是我们要先试着去了解我们的孩子,然后沟通才有可能发生。
举个我们常见的例子,我经常看到大人喜欢逗两岁左右的孩子。一看到孩子手里有吃的或孩子喜欢的玩具就逗孩子说:把你的东西给我。
而这个时候刚好是孩子的自我意识萌芽期,所以孩子是不愿给的。这时大人往往就会说孩子小气,而监护人也会不断要求孩子去分享。我们以为这样是在教孩子分享,但结果却适得其反。
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时,他需要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归属品,在他还没有拥有时就要求他去分享,那么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
1.孩子往后的占有欲会特别强,很难真正去分享。
2.孩子在看到别人的东西时,自己喜欢会不经过别人的同意就直接拿。
因为别人就是这样对待他的,如果孩子没有感受到他人对他物品的尊重,那么他又如何能学会去尊重他人的物品呢。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孩子,知道他一开始不愿给别人,这对他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很重要的。那么我们就不会因为担心以后孩子变得自私而去强求孩子分享。我们就可以很温和地对孩子说:是的,这是你的,你有权利支配你的物品。
那么孩子从中就能习得一项重要的品质:我的东西我可以自由支配,要拿别人的东西需要经过他人的同意。品质形成,就不需要有监督者,这就是自律!
那么分享呢,就不用教吗?是的,分享也绝不是教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拥有过,而他身边的环境就有分享的氛围,那么身在其中的孩子一定会很愿意分享,而且真正能在分享中获得快乐。
这只是孩子众多行为中很小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在最初就了解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不用我们固有的观念去强求孩子,那么在往后,在孩子清晰了我的、你的界限之后,养育会变得更轻松,特别是二胎家庭,会少很多孩子之间的纷争。
但是,日常中,孩子出现的太多行为是成人所不了解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已经很紧张了,怎么办呢?那就是去学习,只要愿意去学,何时开始都不为晚,因为亲子关系是血缘关系,只要能相互了解,就一定可以和解。
所以,我倡导更多的父母投入到养育的学习中,学着去了解孩子,这不仅可以让我们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长,而且家庭会变得更幸福,每个家庭都幸福,每个孩子都能在爱的环境中变得自律、自信、自强,想想那样的社会生活起来该多么愉悦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