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高度重视评分问题,评分应当有分量,评分是一种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老师给孩子打的分数,就能准确无误的推测出这个孩子对待老师的态度。他建议:
评分次数少些;不给不及格分数,因为成绩分数带来的愉快感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不及格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丧失努力的动力;等孩子搞明白知识后再给分数,所以要清晰洞察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避免提出知识转化。
成长性评价是值得推广的,因为成长性评价是与学生的成长结合的,取到激励的作用,更重要的和根本的是内在成长,最终目的让学生从外在评价到内在评价,从教师评价到学生评价,从学校教育到自我教育。
在日常教育中,时常会出现学生抄袭的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不诚实的学习行为?因为学生想获尊严感或逃避惩罚,根源是老师把学生犯的知识上的错误与人格捆绑一起了看待了,其实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一个真正的人,是由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统一体。
我班有个女孩子,特别爱哭,每次获得的分数也是不太高的,有一次和同桌发生矛盾,在班上大哭大闹,把自己同桌的书和文具全都仍在地上,事后我找她出来谈话,建立在信任她和关爱她的基础上,之后很关注她的举动,我就发现了她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她帮老师做事非常细心和认真,就比如我请她帮忙打下水,她会问清楚,我需要热水还是温水?做事非常靠谱,我就每次都让她帮忙接水,她的自我感觉增强,更加有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
自尊心来自成就感,也就是良好的自我感受,我们老师要认清一点,有时孩子的自我感受是虚假的,有时过高有时过低地的估计自己的成就。过高的因素可能是孩子轻浮的学习态度,也可能是老师虚假的评价。那过低的因素可能是孩子自卑心理,有消极的心理暗示了,也有可能是老师的偏见或贬低。
这让我想起我初中一次化学考试,我无意中考到了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当时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我觉得通过努力和认真,我也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后面的学习更加积极和认真了,还好当时老师没有偏见和贬低我。
总之,要为孩子树立明确、具体、完善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分数不是评价,只是评价结果的形式,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当作检查作业的手段。
网友评论